第71部分 (第1/4页)

城,太平军凿穿墙壁,从墙孔发炮,湘军死伤三百多人,无法突破。

4月20日,杨昌濬和刘典等部又分三路逼近花园港,发射火箭,焚烧太平军的木棚,不料天降倾盆大雨,将火焰淋熄。太平军出垒,拼死抵抗,宁乡人黄少春三处受伤,便下令撤退。

杨昌濬的左路军攻破太平军主将翟天凤所部的七座壁垒,解除了衢州清军所受的威胁。杨昌濬就任衢州知府。

4月22日,太平天国对王洪春元听说花园危急,领兵从衢州杀到双桥,号称有几万兵力。左宗棠将部队分为两路,一路攻打花园,另一路抵抗洪春元的援军。

太平军不愿与湘军交战,于4月24日从上台毛村绕过衢州南侧,奔向龙游。左宗棠返回常山。李世贤率部撤回金华。

温州民团出兵攻击太平军,迫使各路太平军返回处州,在松阳和遂昌集结。林文察率部攻打遂安,太平军从江山赶来增援,林文察率部在石练将太平军击退。

石达开于4月初率部从小河取道朱家觜,在浅水区跋涉偷渡,包围涪州城,挖地道发起猛攻。恰好刘岳昭的前军和唐炯的部队都已到达涪州,唐友耕分兵守城,内外夹击,将仰天窝和堡子城的太平军壁垒全部攻破,斩杀和俘虏近万人。涪州解围,石达开率部奔向二十里外的蔺市。

刘岳昭率领的后队有两千兵力,道员张由庚扼守李渡溪,防止太平军渡向江北,并且监视鹤游坪的顺天军。刘岳昭和唐友耕率部渡到江北,奔赴重庆,赶在太平军前面。唐炯的部队驻防涪州,防止石达开杀个回马枪。

李永和派出的增援部队已从宜宾来到青神。萧庆高率部于4月5日将增援青神的顺天军击退。4月6日,青神城内的顺天军沿长江南岸,东奔宜宾,分为两部,一部驻扎天洋,另一部驻扎在八角寨。萧庆高率部攻克青神和丰都。顺天军向东北方向进军,袭击忠县和万县,奔向云阳。田兴恕已派出总兵熊焕章率领一千五百人增援四川。

湘军在贵州的兵力减弱以后,清廷在这个省的防务漏洞百出。在贵州的西南角上,回民起义军于4月份攻占了兴义。在贵州东部,石阡和铜仁的苗民起义军攻打镇道营垒,全部攻破。起义军南下,攻打邛水,将驻防军击溃。湘军接到警报,从湖南进驻铜仁。起义军北上松桃,南攻天柱。

湖南增兵防守天柱以北一百里处的晃州。镇筸总兵分部防守。江忠义已经病归故里,新宁人江忠朝和邓子垣接管了他的部队,奉命奔赴贵州增援。

清廷下诏,责备韩超一味依靠湖南的援军,辜负了朝廷托付疆土的重任。

230

上海派出的七艘英国商船在4月初驶抵安庆,迎接李鸿章的部队。

李鸿章的淮军先头部队在春节过后就陆续开到安庆集训,共有四个营,即张树声的树字营,刘铭传的铭字营、潘鼎新的鼎字营和吴长庆的庆字营。

1862年,同治元年(8)

四营淮军抵达安庆后,曾国藩召见各营将领,亲自考察,并为淮军订立营制营规。

曾国藩担心新建的淮军兵力过于单薄,还从湘军各部调兵借将,其中整营拨归淮军的有张遇春的春字营和李济元的济字营,太平军降将程学启的开字两营;麻阳人滕嗣林和滕嗣武的湖南新勇林字两营,以及后到的陈飞熊的熊字营和马先槐的垣字营。

曾国荃的部将郭松林也转入淮军,立刻升为副将。

此外,曾国藩还送给李鸿章两营亲兵,分别由韩正国和###才率领,作为“赠嫁之资”。

三十一岁的长沙人黄中元奉调从霆字营来到李鸿章的亲兵营担任营官,成为早期淮军的中坚人物之一。

在这些湘军部队中,以桐城人程学启的开字两营作战最为凶悍,士卒多系安徽人,其中包括丁汝昌。这样,李鸿章初建的淮军,就有了十四个营的建制,每营正勇五百零五人,长夫一百八十人,共计六百八十五人。

曾国藩于3月份由李鸿章陪同,检阅已在安庆集结的淮军各营,淮军宣告成立。随后,上海士绅雇用七艘英国商船,将淮军分批由水陆运往上海。

李鸿章留下李济元的济字营驻防池州,因此分批乘船前往上海的淮军共计十三营约九千人。

李鸿章率领第一批湘淮军开赴上海,总兵力为五千五百人。轮船于4月6日开航,于4月8日到达上海,在城南扎营。

淮军的后续部队是李鸿章的三弟李鹤章在合肥故乡招募的旧部团练,其中的将领包括内亲李胜和张绍棠,昔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