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 (第1/4页)

招椋��骄�偈侄�谩K�窃谏厦娴钠菁疑皆���刂屏四习端�械南找�蟮亍�

江忠源巡视清军营垒,望着对岸半壁山的太平军军营,感叹道:“这是天险啊!我们既失了军情,又失了地利!”

江忠源无可奈何,只得死马当作活马医。他决定第二天转移到羊角山扎营,开壕固守,而后渡江攻击南岸的太平军。

下午,江忠源下令开饭,忽然接到报告:太平军船队逆水而上。江忠源连忙赶赴水营。

所谓水营,就是用缆绳把巨筏固定在江畔,在巨筏上装载几十门火炮,以阻截太平军的船队。岸边有兵营护卫,巨筏正在半壁山对面。太平军占据半壁山以后,架起巨炮,向下轰击巨筏,炮声隆隆,炮子落地,密密麻麻,清军驻防部队多半逃走了。

在此之前,张亮基曾上疏,征得清廷同意,制造了二十艘拖罟船,令劳光泰统领。现在,江忠源命令拖罟船迎击太平军,可是劳光泰一见太平军的船队驶来,便率部逃走,无人响应江忠源的命令。

当时东风大作,太平军的船队扬起风帆,沿着半壁山溯江而上,停泊在戚家山下,水陆两军互相声援。

江忠源叹息道:“只要贼寇的船队两天不驶向上游,武昌或许还能保住。”于是,他写下一篇祷告文,向天痛哭宣读。也许是巧合吧,风势果然转向。

第二天黎明时分,太平军从羊角山脚下上攻,抄袭清军水营,击溃清军。江忠源率领鹤丽镇兵在江口阻击,亲自上阵搏斗。不久,太平军越来越多,江忠源左右的亲兵伤的伤死的死,其余亲兵拥着江忠源突围而出,奔向广济。

江忠源第一次打了败仗。在这一仗里,徐丰玉和张汝瀛战死。江忠源捡了一条性命,上疏自劾,替人受过。清廷下诏,将他降四级留任。

太平军从水陆两路长驱直进,攻占黄州。黄州知府金云门战死。

广济驻军首领是代理湖北按察使唐树义。他见江忠源到来,将手下兵力全部交给江忠源指挥。

江忠源于10月23日率部从广济移驻武汉以北的黄陂,打算走捷径渡江。他听说太平军攻占了德安,便率部前往救援。太平军撤走,江忠源便从汉川渡江,抵达武昌。太平军接着攻占汉阳,湖北省城戒严。汉阳知府俞舜卿抱着官印投水而死。

在行军路上,郭嵩焘疲饿交加,十分狼狈。江忠源看在眼里,叹息说:“都怪这乱世啊,让我们这些书生如此困窘!”

然而,江忠源也是书生,他却能够下马与士卒共甘共苦。郭嵩焘佩服他,自己却办不到。他只想尽快脱离战场,回到家乡去歇息。

于是,郭嵩焘决定离开队伍,返回湖南湘阴老家。

43

郭嵩焘要从湖北回家,江苏人吴文镕却从贵州赶赴湖北上任,途经长沙。这位新任总督是曾国藩的座师,有恩于湖南的团练大臣。作为学生,曾国藩理应拜见尊师,但曾国藩却说军务太忙,没来长沙。曾国藩一向遵礼,如今顾不上礼节,可见确实是军务缠身。

曾国藩在抓湘军的建设,又闻报江西的会军攻打兴宁,广东英德的会军攻打宜章,连忙派周凤山和储玟躬率兵抵抗。

吴文镕也无暇等待曾国藩。他听说清军失败,连忙骑马奔到武昌,指挥防守。由于他精神镇定,胸有方略,防务倒也井井有条。太平军竟然没有前来攻击。

武昌戒严,白天也关闭城门,居民一夕数惊。巡抚崇纶与僚属密议,想把军营移到城外,方便自己逃跑。吴文镕得知此事,立刻骑马到抚台衙门,约崇纶死守省城,崇纶竟不同意。

吴总督怒不可遏,拔出佩刀,拍在案上,说道:“城存与存,城亡与亡。自司道以下,胆敢声言要出城者,就尝尝我这刀的厉害!”

崇纶不敢出声,事情就此议定。

太平军逼到城下以后,吴文镕登上保安门城楼,激励将士,誓死守城,几十天衣不解带。

吴文镕很倚重曾国藩这个学生,他到湖北之后,一心想依靠湖南的支援,上疏请清廷征调湘军到湖北。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1853年,咸丰三年(26)

文宗下诏,调曾国藩率湘军奔赴湖北增援,由骆秉章负责供给军饷,责成吴文镕等人坚守武昌,责成荆州将军台涌拨出部队前往援助。这是清廷第一次命令曾国藩率领船炮赶赴长江下游。

曾国藩正在筹建水师,制造战筏,防守湖南,没有远征的准备。他写信告诉吴文镕,湘军还没有训练好,拉上前线无异于送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