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 (第2/4页)
,皇帝因印章落入金人之手而无法行使权力,赵构便命工匠重新制作了八枚印章,制作完毕后,举朝欢庆,特别举行“八宝宴”庆贺。
而佛教、道教乃至民间建筑,皆有绘以八种宝物的装饰图案,称“八宝图”。所有这些,都是人们在菜肴中使用“八宝”一名的文化背景。
八宝鸭早在清朝就已经出现。清宫廷御膳有八宝鸭羹、八宝锅烧鸭子热锅一品、卤煮八宝鸭一品、八仙鸭子等菜品,都是皇帝及皇后经常食用的珍馐。《调鼎集》里记有八宝鸭一菜,是将鸭切成方块与八宝料合烧。
八宝鸭为秋冬时令菜肴,现在大江南北多有烹制,根据做法和风味不同,约有20多种,其中尤以上海风味著名。根据《沪游杂记·酒馆》记载,八宝鸭一菜曾经是上海苏帮菜馆的名菜,做法是将鸭骨架取出,盛入馅心蒸制。上世纪30年代,上海城隍庙老饭店从苏帮菜馆大鸿运酒家买来八宝鸭进行研究、仿制,并改变了取出骨架的做法,用整鸭配栗子、火腿等八种配料上笼蒸熟。上海老饭店开业于1875年(清光绪元年),由上海人张焕英创办,原名荣顺馆,1965年从原址迁到福佑路老城隍庙西侧,并改称上海老饭店。主要经营上海本地风味菜,曾接待过不少国家领导人和重要外宾。其制作的八宝鸭菜色红润,鸭肉酥烂,腴香浓溢,深受广大顾客的喜爱。
上海老饭店的八宝鸭使用的八种配料为火腿、鸡肫、冬笋、香菇、干贝、虾仁、莲子、青豆。而实际上,辅料的使用并无标准。不同风味的八宝鸭,使用的辅料也不同,根据地域和饮食习惯,八宝鸭的配料多达百余种。总之,凑足了八样,就可以了。
上海小笼包(图)
每看俞平伯的《记陶然亭的雪》中的一段必然要笑,上面说:“以后我们也不用说去什么地方,只说吃什么地方好了”。在这里我想聊一聊上海的小笼包。小笼包是上海为数不多的经典小吃之一,所以小到街头巷尾的点心店,大到高档的酒店,差不多都有小笼包卖。但天字第一号的招牌永远非城隍庙的南翔馒头店莫属。那里的小包子,口感最棒,经年不忘。
我去的时候,是国庆前的上海,最热闹的要数城隍庙。虽然下着淅淅沥沥的细雨,游人依然络绎不绝。有一些店里卖紫米桂花粥、排骨年糕、小绍兴鸡粥什么的。路上挂满了灯笼,灯笼下挤满了观灯的人潮,九曲桥上,更是水泄不通。南翔馒头店的门前,食客们排着长队,队伍旁边都是手捧塑料饭盒吃着热气腾腾的小笼包的人群。好像这里最多的是慕名而来的游客,不少人手里捧着旅游指南,操着南腔北调,夹杂着粤语、英文和日语,闹哄哄的如同一个大杂烩。
南翔馒头店的底楼专供外卖,这里的小笼包最便宜,16个只要8元,但品质也最一般,只有纯鲜肉馅,没有蟹黄或蟹肉,而且是用塑料盒装的,充其量也只能算是快餐。我饿了,想随便买一份充饥,于是就上楼,耐心等着吃这里的招牌小笼包:虾肉和蟹肉的,一同来的妻子笑我:“你像只馋猫呀!”
终于等到了我渴望的美味。每一小笼内一般放汤包十个,用松针铺底,不粘皮、又清香。小笼包的皮,总是半透明的,吹弹得破,却总也做不破。可能是刚刚蒸好,还热气腾腾的小笼包,皮是一层朦胧的有造型的皮,小巧玲珑,形似宝塔。咬上一口仍能保持有弹性且不粘牙的口感,同时浸有肉汁的鲜美。皮薄、汁多、肉鲜、味美,看着雅,品着香。做工精细,小巧玲珑,不论是虾肉、蟹肉哪一种馅,都咸淡适度,口感极好。
吃小笼包是有一套顺序的:先将皮咬个小口,吮干里面的汤汁,然后再蘸醋,放进嘴里细细地品。当你轻轻地咬破薄薄的面皮,五官就立刻被那满含蟹香的汤汁俘虏了,慢慢地将这汤汁吮入口中,感觉鲜美得就像刚咀嚼过一大口蟹肉。拨开小笼包的面皮,可以清楚地看到丝丝黑白的蟹肉和粒粒金色的蟹黄密密地镶嵌在肉馅里,一同造就了独一无二的美妙口感。汤汁是整个小笼包的精华所在。真是不知道师傅包的时候,这汤汁是怎么被弄进去的。
肉是小笼包的主体部分,却是最实在的,也是最见味道的,好与不好清晰明了,吃在口里,齿颊留香。艺术的东西总是需要烘托的,美食就是艺术。我观察,小笼的笼屉里,总是仔仔细细地扎着芦苇,铺着松针。它们原本的清香渗入小笼,是小笼包的画龙点睛之处,实实在在地提升着小笼包的气质。是呀,看着外面江南园林,古色古香,亭台阁楼,幽雅不凡,听着空中若有若无的丝竹之声,作为食客的我,不知不觉,也清雅了许多。
上海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