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 (第2/4页)

关,词人还往南渡,此恨千古悠悠。盖一词以蔽之,兵临城,王朝更迭,贯穿华夏五千年文明史。

到了开封,不能不食灌汤包子。

灌汤包子,就是包子里面有汤。应该说,我是先认识武汉的四季美汤包而后才结识灌汤包子的。去开封以前,我尚不知有灌汤包子一说。席间闲谈,知灌汤包子是皇家食品,估计灌汤包子还是在前,四季美汤包在后。皆因四季美汤包,享誉武汉三镇,商业大埠,南北东西交通枢纽,占了一个好地盘。看起来包子也一样,置身于好的位置,就能声名远扬,成为掌门包子。

吃开封灌汤包子,看是一个重要的过程。灌汤包子皮薄,洁白如景德镇细瓷,有透明之感。包子上有精工捏制皱褶32道,均匀得不行。搁在白瓷盘上看,灌汤包子似白菊,抬箸夹起来,悬如灯笼。这个唯美主义的赏析过程,不可或缺。吃之,内有肉馅,底层有鲜汤。惟要记住,吃灌汤包子注意抄底,横中一吃,否则,未及将汤汁吸纳,其汤就顺着筷子流至手上,抬腕吸之,汤沿臂而流,可及背心。所以,吃灌汤子必须全神贯注,一心在吃,不可旁顾。

灌汤包子不仅有形式美,而且其内容也精美别致。肉馅与鲜汤同居一室,吃之,便将北国吃面、吃肉、吃汤三位一体化,是一种整合的魅力。吃灌汤包子,汤的存在列第一位,肉馅次之,面皮次次之。汤如诗歌,肉馅是为散文,面皮为小说。因为小说是什么都包容的,散文精粹一点,诗歌便就是文中精华了。

由是以吃而领悟到哲学的意境:在我们人类,心灵美是为重要,设若内容与形式同美,当是至美境界。美人与霓裳相得益彰,造化万千世界,恰给了人间恒久记忆,是不可以分离的。

吃罢灌汤包子,再游览开封城的山陕甘会馆、铁塔、龙亭和欣赏清明上河园,此时深深地感到美食美景美人,与古城开封同在。

河南一品包子(图)

河南开封的著名面食一品包子,是从宋代的“太学馒头”发展而来的,民间又称之为“发面包子”。一品包子造型大方,肉馅鲜嫩,汤汁丰满,而且汤汁渗入面皮之中,皮软且香,是开封城里男女老少都十分喜欢的名牌小吃。

开封城里做包子的历史很悠久,早在北宋时期,已是一种十分普及的食品,风靡全城。到北宋第六个皇帝宋神宗时,由于神宗的褒扬,开封包子就更加著名了。

神宗皇帝即位的时候,朝政千疮百孔,风气奢靡腐败,国贫兵弱,国力不振。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神宗皇帝起用改革家王安石,厉行变法,以求富国强兵。改革的一个方面就是重视培养人才,加强国家最高学府太学的建设,广招全国各地的人才入太学学习,成绩优秀者可直接进入仕途。这些措施刺激了太学生们勤奋学习,关心国政。除此之外,神宗还经常亲自视察太学,以表示自己对人才的重视。

元丰初年的一天,神宗又来到太学。这一次他关心起学生的饮食来,命人把太学生的食品拿来看看。这天正好吃馒头,神宗尝了挺满意,说道:“以此养士,可无愧矣!”从此太学的馒头就出了名。太学生们归家省亲时总是将太学馒头带回家乡,馈赠亲友,让大家也尝尝皇帝御口夸赞的馒头的滋味。太学馒头的名声就此传遍远近,而“太学馒头”的名称也约定俗成地叫开了。明代,朱元璋的第五个儿子朱被封为“周王”,他的王府就在开封。朱很喜欢吃“太学馒头”,不仅自己经常品尝,还常常用它来招待过往开封的王公大臣。

朱的饮食喜好成了人们谈论的话题,一来二去,人们就把朱和太学馒头等同了起来。由于朱身为藩王,在朝中的品级是一品大员,因而就十分自然地把“太学馒头”更名为“一品包子”了。

杂烩菜的由来(图)

河南人遇到逢年过节或是家中来客,总爱做一大锅杂烩菜来招待客人。杂烩菜就是把白菜、粉条、白豆腐、油炸豆腐、肉丸子等放在一起,再加上姜、葱、香菜以及其他作料熬成一大锅。吃时,一人一碗,或配蒸馍,或配白米饭,既简单方便,又经济实惠。这种就餐形式在河南一带由来已久。其实这道菜最初的名字不叫杂烩菜,而是叫做“炸桧菜”。关于它,至今民间还流传着这么一段有趣的传说呢。

相传南宋时期,金兵屡屡进犯,赵宋王朝摇摇欲坠。当时朝廷内部分作两派,一派主和,一派主战。身为兵部侍郎的朱敦儒因主张抗金,被奸相奏桧在高宗面前奏了一本,丢了官职。他回到河南老家以后,对朝廷心灰意冷,不再过问政事,常常约上三五个好友饮酒做诗,打发时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