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部分 (第1/4页)

“承袁大人吉言了。”陈于廷才不会把这话当真,他轻咳一声,便迫不及待的问袁大海:“不知袁大人何时替我引见魏公公?”

“好说!”

袁大海胸有成竹的一拍胸脯,道:“这事你就宽一百个心吧。魏公公明日就回京师了,等晚间我便领你去见。我预先给你垫个话儿,这便算是给你打了前站。另外,嗯,我再教你个主意,魏公公喜欢宝马,若是大人家中有宝马的话,不妨献出一匹,如此,只怕魏公公那边就更好说了。”

“多谢袁大人提点!”

魏忠贤喜欢宝马?陈于廷豁然开朗,忙向袁大海道谢。

“不知大人何时上疏推让?”袁大海不忘问正事。

陈于廷低头想了想,抬首道:“明白我便上疏,袁大人放心,本官既已答应你,便不会反悔。”

“如此,我就多谢陈大人了,督公那边,也请陈大人放心,我家督公绝对不会亏待大人的。时候不早了,就不打扰大人了,本官这就告辞!”

陈于廷点头道:“慢走,不送!”

待袁大海领着番子们前脚刚走,陈于廷便带着家人直奔了骡马市,功夫不大,他便选中了一匹叫“玉面龙驹”的骏马,马主人要价一万两,陈于廷二话没说,扔下张银票牵着马就走了。回来后,又在自己心爱的宝贝中挑出一条夔龙脂玉带和一件五色倭缎蟒衣,叫下人包好后,便回书房写了封辞让吏部尚书的奏疏,尔后便只等着袁大海派人来传话。

东厂的人闯了吏部侍郎、东林大财翁的府上,这事自然不可能瞒得住,恭子厂那么多权贵家,东林官员的宅子也不少,事情很快便传开了。

最先闻讯赶到的是陈于廷的同僚吏部右侍郎蒋旭,此人是前尚书**星的铁杆亲信,听闻陈家被东厂的人给围了后,他便急坏了,亲自跑到兵部求尚书赵彦快派人去救。

赵彦是兵部尚书不假,可他没有调兵权,京城三大营的禁兵他不可能调得动,再说谁也不知道东厂的人到陈家是干什么,冒冒然调兵去救人,反而是下策。斟酌一番后,赵彦叫蒋旭到内阁请韩手书,命令五城兵马司派人一查。

这一来一回时间便耽误了,等蒋旭领着五城兵部司的人赶到陈家时,东厂的人早就走了。问陈于廷出什么事了,陈于廷也不说,只说有些小误会,没有什么大事。

对此,蒋旭自然不信,但陈于廷不说,他又无从得知,还好,人没事就行,问多了也不好,便也打道回府了。

稍后又有东林党官员前来陈府打探消息,得到的也是和蒋旭差不多的说法,没人知道东厂大张旗鼓的到陈家是干什么,有心人隐约察觉此事应该和内阁推荐陈于廷接任吏部尚书有关,但东厂来得快,去得也快,陈家并没有出事,故此虽有疑心,但没有实证,谁也无法上疏攻击东厂什么。(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第二百一十七章 罢了杨涟

故事的情节发展适当的调快下节奏,在保持原本历史大步骤的前提下,尽量紧凑发展,毕竟,对东林党的斗争只是主角东厂帝国的一个前奏。而且考虑到小说的娱乐性,太多对于真实历史的描写容易让你们产生疲劳感。

…………

杨涟是有自知之明的,对于韩提名自己为总宪,他可是一点希望也不抱的,因为前几日朝会上叶向高提名自己为总宪时,皇上可是当廷就给驳了。从皇上对自己的态度来看,杨涟已经是绝了出任总宪的念头。

高攀龙的离去让杨涟倍受打击,但他天生就是一个不服输或者说不愿意面对现实的人,他决定起草一篇新的奏疏,这次不再是直接针对魏忠贤,而是改为针对司礼监凌驾内阁之上,剥夺内阁拟旨权利进行弹劾,进而先压制住内廷,从而削弱魏忠贤对朝政左右的能力。

在杨涟心中,他一直坚信,魏忠贤是大明的祸害,只要他在一天,朝堂里就肯定会污烟障气,同时,他也深信自己代表的就是天下人心所望的公理与正义!因此,只要能削弱司礼监的权力,便是对魏忠贤的重大打击。

为了能够让皇上相信自己,采绝果断措施打压内廷,杨涟在疏中如此写道:数月之间,中旨屡见叠出,问之阁臣,阁臣不知也!听闻内廷魏忠贤曾在人前大言不惭说“内阁不知何妨也!”如今,上谕动不动就给大臣扣上“结党乱国”的罪名,不知党人有何负于国?

所谓党人结社这项罪名只不过是奸人用来欺骗皇上而扫清善类的借口罢了。臣冒死上言乞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