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彭加木之路 (第2/3页)

斤水要十几块钱啊,那个时候的十几块钱等于现在是多少呢?恐怕不止几百块钱吧,他思之再三,决定亲自出去找水。当然对于已经从北至南征服了罗布泊的彭加木来说,他似乎很自信自己一定能找到水。

彭加木处变不惊,依旧在冷静分析:从库木库都克这译成汉语为“沙井”的名字看,从在“720”听到军人说库木库都克以东不远的“八一泉”有水的信息看,他想,这个地方一定能找到水源。

彭加木打开自带的军用地图,更让他眼睛一亮,脸上‘露’出了惊喜:地图上离库木库都克不远标有“红八井”、“红十井”,库木库都克又是“沙井”,稍远一点还有“八一泉”,不远处又是疏勒河古河道,因此,他充满信心地断定:附近肯定有水!

6月16日下午,彭加木曾派专搞水文地质的副队长汪文先等出去找水,可汪文先找了几个地方,挖下一米多深,不见丝毫水气。

彭加木不甘心,又带领陈百录等出去找“沙井”,结果,找到的“沙井”只是半间房大小的沙坑而已,滴水皆无。

6月17日队员们正吃早饭时,彭加木又提出,开车往东沿疏勒河谷地去再远一点的地方找水。他的指导思想是:飞机运水,价格昂贵,能给国家节约就节约;另外,不要轻易麻烦部队,这次考察已经给他们增添了不少负担,能自己解决的就尽量自己解决。更为重要的是,如果发现了宝贵的水源地,就为今后的罗布泊考察提供极大的方便。同时,他从‘春’天拍摄大型记录片《丝绸之路》之中了解到,附近的红十井一带也有水。

彭加木的意见是,不要坐等,应该开车到羊达克、红十井一带去找。为此,他与大家发生了‘激’烈的争执。队员们说,马兰基地部队前线“720”已经回电同意送水,科考队困境已得到缓解,另外,开车走那么远,单程就有120多公里,汽油本来已十分紧张,要慎重为好。再说,单车出去也有危险。

彭加木则认为,咱们如果找到水源,部队就没必要用直升飞机‘花’那么大代价送水!

在沉闷的气氛中,彭加木走出帐篷,到越野车里看地图,他还是坚持去找水。心情同样沉重的队员们有的打扑克,有的在帐篷里睡觉。

接近中午,科考队又收到部队电报,说,飞机将于18日往库木库都克送水500公斤,请科考队原地等候。副队长汪文先高兴地拿着电文去报告彭加木,一看队长不在,以为到附近沙包后面去方便,没有在意,便回到了帐篷。

又过去半小时,司机王万轩去车里拿衣服,首先看见了那张摊开的军用地图,但却没有看见彭加木。他有些疑‘惑’:这张地图彭队长一直随身保管着,是从来不‘乱’放的,今天是怎么啦?他想收起地图,又看见旁边有半张16开带红格的信纸,上面用铅笔写着:“我往东去找水井彭17/6、10:30”

彭加木留下的字条,6月17日的“7”字,还是由“6”字改过来的。显然,这是彭加木的字迹,是他悄悄留下的,然后只身离开了大本营。然而,就是这一句“我往东去找水井”,却成了世人难解的7字之谜!

得知老队长一人留下纸条去找水,此时的队员们还没有着急,只有生气,埋怨他为什么给全队立的规矩“不准单人行动”,自己却不遵守,还带头违犯?大家在附近看了看,心想,天这么热,他走不了多远,最多找上个把钟头,找不到就会回来了。

时间过去了近5个小时,到下午3点,彭加木还没有回来,这下子帐篷里的气氛突然变得紧张,队员们着急了,心里阵阵发‘毛’,顿时觉得问题严重。

他们马上出动车辆,向东找去。没走多远,就在长着枯死的芦苇和杂草的沙地上发现了彭加木的脚印。

于是,就沿着足迹寻找。

可找到太阳落山,也没有彭加木的身影。队员们异常焦急,晚上又在大本营点燃篝火,发‘射’信号弹,把车开到高处,通宵打着车灯,希望老队长能安全返回。

据科考队员们回忆,彭加木出走时,身穿蓝‘色’工作服,戴一顶淡绿‘色’太阳帽,穿一双42号劳保翻‘毛’皮鞋。

身背一个装有两公斤水的铝背壶,一架照相机,一个黄挎包,内装照相底片、科学考察笔记本和少量糖果。还带有一把地质锤、一个小罗盘、一把美制匕首和一个打火机。

这天晚上,科考队照和往常一样,与部队进行电报联系,电文内容除了说急需汽油和水外,没有提彭加木失踪一事,只是强调明日凌晨两点再联络一次,有重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