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部分 (第2/4页)

意,不能本末倒置。因小失大。

若是慢慢侵吞,又担心老十四先下手为强,军工作坊虽然挂在工部名下,但谁都知道那是老十四的地盘,若是任由老十四吞并这批数万青壮旗民,会是什么后果?旗人自小都是习练骑射,这数万青壮就是数万精兵!而且就在京畿之侧,京城还有何安全可言?老十四当初提议旗人进军工作坊是否就已存了这份心思?

康熙沉吟不语。李德全躬身肃立于后也不敢乱动,生怕惊扰了康熙,不过。院中的动静他却是随时都留意着的,当看到园子门口有小太监缩头探脑时,他便猜到应该是京城的快报到了,打手势问了下,见猜测无误,他便轻声禀道:“皇上,京城的快报送来了。”

康熙没言声,只是微微点了下头,李德全会意,立刻快步到园子门口。小太监一边躬身呈上快报,一边低声禀报道:“皇太子已经出京奔这里而来。”

李德全面无表情的接过快报转身便走,到康熙跟前才小心的拆开夹袋,里面不仅有快报还有一份京报,待康熙伸手接过,他才轻声道:“皇太子已经在路上了。”

康熙仍是没有言声。快速的浏览了一遍快报,眉头不由微皱了皱,老十四居然以告示的形式将招收旗人的条件和工匠的待遇公之于众,他这是想以旗民来督促各旗旗主和王公勋贵?看来,老十四也在打天津旗民的主意,他可真是好算计!

沉吟半晌,他才草草看了一下工匠分级和各级的具体工钱数额,这个东西他倒是不上心,军工作坊规模庞大,定级按酬发放工钱更便于管理和刺激工匠的积极性,至于那个最高工钱,不过是噱头,相信没几个人能拿到那份工钱。

对于京报,康熙倒是重视,从头到尾细细的看了一遍,这期京报只字未提旗人入作坊一事,连篇累牍都是征日大捷的文章,老十四倒不居功,反而将他以审时度势,决策之功大肆颂扬了一番,他心知老十四这是要堵一众朝臣之口,不由微微笑了笑。

对于一笔带过的有民族融合之嫌的那句话,他并未在意,宣传是一回事,做又是另一回事,倒是侧重突出了日本献公主和亲之事,让他颇为不解,这事主要是针对日本的,为何在京报上加以突出,老十四想做什么?想改变大清的宗藩关系?还是冲着南洋的藩国去的?

为免在路上耽搁时间,胤祯刻意骑马前来,出了城,一路急驰半个时辰便可抵达小汤山行宫,下马稍事洗漱之后,他便匆匆赶到园子外求见。

在得知老十四到了,康熙便回了房间,接到禀报,便宣他立即进来。

胤祯进屋例行请安见礼后,康熙亦是按例赐座,俟其一落座,他便沉声问道:“京报上侧重突出了日本献公主和亲之事,是为何故?”

胤祯没料到康熙张口就问这事,忙沉稳的道:“回皇阿玛,这是夺取南洋诸藩国的步骤,儿臣着重宣传此事,是准备勒令各沿海诸藩国纳币、押质、和亲,一步步逼反他们,以便师出有名。”

对于南洋诸藩,康熙也是垂涎不已,那可是大清的粮库,一听老十四果然是冲着南洋诸藩国去的,他不由微微点了点头,海军扩兵不过二、三年时间,是该未雨绸缪了,微微沉吟,他才道:“这些年,大清与朝鲜的宗藩关系日渐亲密,也该留一个宗藩关系的典范,朝鲜就暂且免了吧。”

免朝鲜?胤祯一楞,他对朝鲜可没好感,周围都吞了,留个朝鲜做什么?那些个棒子,后世跟着日本侵华时,可是残杀了不少百姓,造的孽不比日本鬼子少,不过康熙既然开了口,就只能等康熙死了之后再取了,反正也不急于一时,收拾了东南亚,再回头北上,他忙躬身道:“儿臣尊旨。”(未完待续)

………【第540章 举荐将领】………

见胤祯微微有些迟疑,康熙知他对此有抵触,略微沉吟,才道:“朝鲜不过一蕞尔小国,历来奉行事大主义,对前明如此,对我大清亦是如此,自天聪元年签订兄弟之盟以来,累世恭敬,尽极臣礼,其国近百年来,尊照盟约,不修筑城池,不操练兵马,于大清而言,实属不设防,取之易入反掌,何须急于一时?”

稍做停顿,他才接着道:“对待藩国,无非是‘羁縻’二字,这些年大清征战不休,自顾不暇,于众藩国侧重于笼络,如今国泰民安,兵锋强盛,自然要转为束缚。

大清疆域越大,藩国亦必年盛一年,宗藩关系亦势必越发复杂,然终离不开羁縻之策,朝鲜藩国,乃大清立国以来,羁縻最为成功之典范,应令来京朝贡之新旧藩国使者多与之交流,可收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对食之无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