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2部分 (第2/4页)

,他这还算好的,能够把话说的不结巴,很多初次见驾的官员就这么一句请安的话都会紧张的说不囫囵,相较而言,这范毓宾算是相当不错了。

见他跪在地上不知起身,贞武不由微微笑了笑,才道:“免礼,平身。”

听的贞武话语轻松,带着笑意,范毓宾才微微放松了一点,才记起来的目的,忙又叩首道:“禀皇上,山西酷暑,草民备了点时令瓜果,恳请皇上笑纳。”

贞武微微点了点头,他对瓜果并无多大兴趣。却不想拂了范毓宾的心意,当下便含笑道:“难为你一片心意,呈上来吧。”

范毓宾原本是挑了几个出色的丫鬟呈献瓜果的,不料检查之后。一众侍卫根本就没给年几个丫鬟机会,直接就将果盘接了过去,听的吩咐,一应侍卫便流水般的托着果盘进来。

见林林总总有十多个果盘,贞武不由微微笑了笑,当下便指着其中两碟,道:“这两样留下。其他的都撤了,赏给胤誐及一众侍卫。”

待一众侍卫都退了出去,贞武才打量范毓宾两眼,随后指了指身前的椅子道:“赐座。”

范毓宾瞥了一眼那椅子,与贞武所坐的一般高低,他不由暗暗叫苦,赵凤诏是刻意交代过了的,不能与皇上坐的一般高。这是大忌,他布置家具的时候却是疏忽了这点,当下他坐也不是。不坐也不是,不由大为局促。

“此并非正式礼仪场所,无须拘礼。”贞武含笑说道。

听的贞武如此说,范毓宾才躬身道:“草民谢皇上恩典。”而后,他才谨慎的坐了半个屁股在椅子上,而且自觉的微微躬着身子,眼睛看着地面,赵凤诏是再三的交代,直视君父,也是臣子大忌。

见范毓宾一副谨小慎微的样子。贞武微微笑了笑,才道:“国朝鼎定中原,山西商人功不可没,自秦汉以来,山西商人足迹便遍及天下,其对外开拓之精神。遍观各省,无一能及,如今大清能与晋商相提并论者,唯有徽商。”

听的这话,范毓宾忙躬身道:“为国效力,乃是商人本分,山西商人之所以积极对外开拓,亦是为形势所逼,山西不仅人稠地狭,而且干旱贫瘠,唯有牵车服贾贸易远方。”

贞武微微点了点头,道:“徽商虽富,却轻商重仕,贾而好儒,经商有成,便扶持子弟读书入仕,然晋商却是崇商建业,学而优则贾,重商之风,已是深入骨髓。

朕时常听闻山西官员抱怨,山西积习,重利之念,甚与重名,子弟俊秀者,多入贸易一途,至中材以下,才令读书入仕。山西历任学政对山西重商之风抱怨犹甚,每科应考,童不敷额数之县,以山西为甚。

朕一直颇为不解,山西何以如此重商轻仕?此重商之风俗又是从何而来?范家做为晋商之首,当知之甚详。”

听的这话,范毓宾不由颇为犹豫,这年头,商人的地位颇低,重商轻仕实为离经叛道之举,他一时之间也揣摩不透贞武的心意,不敢随便回话,这可不是寻常闲聊,对方乃是大清天子,一言可兴山西,一言亦可衰山西。

见范毓宾小心谨慎的模样,贞武索性挑明了自己的态度,当下便含笑道:“大清虽是以农为本,然朕却深知,无商不活,晋商在大清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朕素来颇为重视,大清不缺士子,朕喜欢纯粹的商人,随着大清对海外开拓的不断开拓,商贸之重要性已是越发凸显。”

听的贞武如此一说,范毓宾不由彻底放下心来,当下便微微躬身道:“回皇上的话,山西经商传统悠久,重商之风由来已久,若追根溯源,仍是地瘠民贫,天寒风烈之生存环境所至。然重商轻仕,却并非自古如此,而是始于前明。

前明仕途艰难,官员风险甚大,山西为官为宦者下场大多悲惨,得善终者十不及一,由此而导致富家子弟纷纷转向商贸,毕竟相比起仕途而言,商贸风险要小的多,而且获利亦丰厚的多。”

原来如此,贞武微微点了点头,才接着道:“朕倡建西学,山西子弟入学可踊跃?”

西学?范毓宾不由微微一愣,太原城建西学的事情,他曾有耳闻,却根本不曾留心,宗族的子弟皆有宗学,谁没事去学那什子西学?微微沉吟,他才如实道:“回皇上,山西富商巨贾不少,各宗族皆建有私塾,西学之事,草民实不曾上心。”

“西学教的并非是经义,虽然也有,但重点却是算学,格物,亦涉及地理。”贞武缓缓说道:“晋商子弟日后不能局限于大清,要走出去,足迹要遍布欧洲、美州、非洲,多学习点西学知识有利于经商。”

“皇上训诲,草民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