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部分 (第2/4页)

卫的领侍卫内大臣是谁?”

小顺子忙回道:“是简亲王雅尔江阿。”

微微颌首,胤祯抽了一张银票赏赐他后,才叮嘱道:“畅春园既然加强了戒备,你先回宫去。”

待小顺子离开,胤祯登时眉头紧锁,康熙中风,不消说,定然是这几日饮酒过量引起的,是轻度还是重度?目前的昏迷时间尚短,无法确定,太医也不敢轻易泄露康熙的病情。

记忆中康熙确实患过中风,不过,那是轻度的,但如今历史早已经面目全非,天知道康熙会不会醒来?又是否还能活到康熙六十一年?中风在这年头可不是小病,况且还昏迷不醒。

康熙若是就此不醒,该如何应对眼前的局面?自己如今并未有太子的名份,康熙也不可能留有遗嘱,老三、老四、老八他们会否又蠢蠢欲动?

老四的‘粘杆处’精锐如今应该已经全部调往江南沿海,准备南下欧洲,他在军中无人,大臣中也没有人支持,即便有心亦是无力回天。

老三军中无人,但大臣中颇有些跟随者,最重要的是他的身份,正所谓立嫡立长立贤立爱,老大老二圈禁,他现在就是长,也是康熙最宠爱的皇子。

老八顶着贤王的名头,在这种情况下极可能孤注一掷,他在文武大臣中可是有不少追随者,如今老十的舅舅伊德又是领侍卫内大臣,对他可是不得不防。

这消息,小顺子能送出来,难保没有其他人也会想法子传出去,这可是天大的消息,一准能够卖个好价钱,为此冒风险的,应该大有人在,再说,紫禁城也好,畅春园也罢,都是个筛子,没有什么秘密可言,康熙中风的消息很快就会传出,这消息是封锁不住的。

但眼下康熙情况不明,不能贸然动用步军统领衙门的兵马,而海军却远在南洋,指靠不上,天津的新兵,才招进来,根本就不济事,可以说,他手头现在根本就没什么力量可用,仅仅只有文臣和宗亲的支持,但老八同样是不乏宗室的支持。

大轿这时却是停了下来,包福全在外恭敬的道:“主子,畅春园到了。”

如今一切尚言之太早,康熙醒过来,便万事大吉,毕竟他现在昏迷的时间尚短,没必要操之过急。胤祯自我宽慰一番,才从容出了大轿。

大门外,已经聚集了不少人,都是前来恭贺圣寿的一众王公大臣、文武百官,见着胤祯过来,不少人纷纷上前见礼寒暄。

胤祯一边若无其事的与众人寒暄,一边留意了下畅春园外值卫的兵丁,瞧着果然是没有什么们变化,略略扫了一眼,一众王公大臣,上书房大臣都在,特别是看到李光地、马齐、嵩祝几人都在。他心里不由微微松了口气,看样子,康熙的中风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样严重,否则值卫的领侍卫大臣简亲王雅尔江阿至少要通知几位德高望重的上书房大臣。

众人没等多长时间,李德全便在几个小太监的陪同下自畅春园内出来,尖着嗓子道:“皇上口谕,昨晚偶感风寒,身子不适,今日免了群臣恭贺,众皇子亦无须请安探望。”

不少人都知道康熙昨日酒喝的有些高了,听他以偶感风寒为借口,心里都是暗笑,该是酒醉不适,还未起床吧,一个个也没当回事,康熙身体不适,一应活动自然取消,正好乐的休息一天,谁也没有往深里想,纷纷做鸟兽散。

胤祯刻意磨蹭在最后,待几位上书房大臣尽皆离去,才施施然上轿,升轿回府,在轿中思忖了半晌,胤祯才吩咐达春亲往步军统领衙门跑一趟,去见九门提督隆科多,着他小心戒备,暗中加强巡逻兵丁,预防京中生变。

至于礼送入京贺寿的外省耆老士绅返乡等事宜,康熙在千叟宴上便有旨意,礼部自会安排,倒是无须他担心。

畅春园,青溪书屋外,值卫兵丁三步一岗,五步一哨,戒备森严,殿内则是一片紧张气氛,一众太监宫女连粗气都不敢喘一口,走路亦尽量不带出丝毫声音,康熙御榻前,两名太医眉头紧锁,随时注意着康熙的动静。

隔壁偏殿,一众太医神情峻然的商议着每隔半个时辰送来一次的脉案,低声讨论着治疗方案,过量醉酒引发的中风,昏迷不醒,不仅危险性极高,而且可能引发的大量的其它病症,康熙又年逾六十,谁也没有十足的把握,轻易不敢下定论。

另一侧偏殿,五个领侍卫内大臣雅尔江阿、伊德、富尔丹、诺尔布,萨布素同样是神情肃然的端坐着,半晌,雅尔江阿才道:“事发突然,又是半夜,难免有疏漏之处,这消息怕是已经泄露,若是皇上到天黑仍不见转醒,我建议通知一众上书房大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