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部分 (第1/4页)

“正好,你这位兄弟给他示范一下。”

李老师对王莽说道。他是想考一考王莽,看他是不是真如王襄所称赞的那样。

“不守法度的君王,

残暴不仁的*者。

你颁行政令,

却怪诞异常。

是上天生养了民众,

你却为政没有诚信。

好事开了头,

总不做到尾。

文王发出感慨,

叹你殷商不幸。

你可曾强横?

你可曾吸人骨髓?

你可曾在高位?

可曾身负责任?

没有德行约束,

你就只有暴戾。

……

王莽也没有推辞。他没有注意到老师心里的那一点儿隐蔽的酸意,他乐于与别人交流,尤其老师年长,正是学习的机会。他就满怀着激越的政治热情背诵起来,让老师大为吃惊。他背得果然好,说明他对这首诗,有深刻的理解,难怪王襄对他那么崇拜了。

“读得是不错,但周文王为什么要这样批判商纣王呢?”

李老师心中,仍是有些不服气。

“对这个问题,我是这样理解的。首先,文王批判纣王是暴君,是因为纣王不守法度,超越于法律之上。其次,他批判纣王政令多变,拍脑袋决策。第三,纣王没有政治诚信,祸害人民。最后,文王批判纣王做事有始无终。民众为上天生养,不是君王所养,君王只是替天行道。所以,为政者必须得要有诚信。为政失信,就是暴虐天道。”

李老师再一次吃惊地望着王莽,他摸了一下自己下巴上的胡须。王莽的解释,与他的理解,大体上一致,但也有许些出入。他的这个解释,太有个性了,虽然与通常的标准解释有差异,却又满有理的。

“你怎么能肯定你的这个理解是正确的?这是与我们通行的理解有所不同,也就是说,是可能错误的理解。”

这时在李老师心中,有的不是醋意,而是交流的渴望。

“人生活在世上,没有绝对的自由。这首诗,就是批判这种绝对的自由。诗名《荡》已经很直接地指出了这一点。荡就是不受约束,随性而为。比如,不守法度之自由平民,人们称之为浪荡子。不守法度之自由君主,人们称之为暴君,为*者。人没有绝对的自由,君王更不可能自由。因为在君王身上,承担了天下的责任。这一政治责任感,正是诗里第一段后,文王一连串感叹的前提。”

真是后生可畏。李老师十分佩服王莽的理解。艺术上的理解,本来就没有绝对解答。所以,才需要人们注释,阐述。而王莽的理解,无疑更具政治合理性。李老师虽然不再发酸了,但也不想放下自己的架子。

“好了。休息一会,你们几兄弟聊一聊,呆会继续习字。”

老师对王襄说道。

“太好啰。9哥,我们来玩这个?”

王莽一看,王襄手里拿着的是一只蹴鞠,就摇摇头。

“不好。我们聊聊天吧。”

“那好闷呀。”

踢蹴鞠是比较闹的运动,王襄现在还是居丧期,玩这么闹的运动并不合适。

“忍一忍吧。对大伯尽一点孝心。”

作为一个少年,王襄身上是活力充沛。但自从王凤病重以后,他的活力就被抑制了,被约束了。现在父亲已入土为安,他身上的活力,也寻求着释放。

“嗯。”

尽管如此,作为家里的长男,王襄还是认识到自己的责任的。

这时,刚才那个年轻的婢女又迈着轻盈的脚步走到他们跟前来。

“家里来客人了,夫人叫你们过去。”

婢女对他们说。

“哦。”

王襄和王莽两人面面相觑。是谁呢?王夫人为什么都叫他们出去?当然,这是没得猜的谜。

“是谁?”

王襄问婢女说。

“好几个人,其中有一个好像是孔光大夫。”

到王凤家来过的朝庭大官很多,有些常来,有些不常来,婢女并不认得全。所以,回答得不肯定。

王襄和王莽来到前厅,王夫人坐在中间,她左边的位置空着,右边坐着4位客人,第一位客人年约40,正是光禄大夫孔光。他们两人跟几位客人见过礼,然后在王夫人左边坐下来。王夫人向他们介绍说:

“孔大夫代表皇上给我们送慰问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