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部分 (第1/4页)
这样喜人的科普读物市场,得益于法国全社会对青少年科普的普遍关注。在法国,每个星期三下午文化课都会暂停,让位于“素质教育”,而科普教育则构成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时段,各博物馆、艺术馆都对学生开放并提供讲解,许多场馆甚至专门在宣传资料中请求普通参观者避开周三下午,为学生的科普活动让路;在法国,政府规定,所有国立博物馆免费为教师和18岁以下青少年开放,许多场馆还组织了专项青少年科普活动,开辟专门场地,如著名的卢浮宫,就设有30多个“艺术车间”,每年2、3季度都开设30多个专题活动,如“了解法国园林”、“认识古埃及”等,孩子们只需交几欧元的费用就可进入50平方米的“艺术车间”,参加集讲解、参观和自己动手为一体的科普活动,甚至可以在专家指点下,亲手构建自己想象中的凡尔赛花园或杜伊勒里宫。
在巴黎东北部的维莱特,有一座落成于1986年、气势恢弘的“科学与工业城”,号称欧洲最大科普中心,在其每年接待的300万人中,18岁以下青少年占40%,还设立了面积达4000平方米的儿童馆,用儿童的思维方式引导他们去观看、去触摸、去体验植物界、动物界、宇宙空间,在幼小的心中激发起对科学知识的好奇,他们还开设“维莱特班”,中小学整个班搬到“科学城”上课一至两周,学生利用那里的设备,利用那里的常年展览和短期展览提供的知识,在教师和“科学城”工作人员的双重协助下,完成一项科学小试验。科学城平均每年接待250个“维莱特班”,甚至其它欧洲国家的学生也慕名前来。
在法国,从城市到乡村,科普之风遍布于每一个角落,科普之重要,已成为每个法国人的共识,正如诗人、前教育部长雅克。朗所说,如果想使法国仍然保持创造性,成为一个有影响的国家,就应该考虑人的整体的、协调的发展,科普唤醒敏感,催生创造力,是打开青少年想象力之门的金钥匙。正是这种风气和共识,孕育了法国喜人的科普读物市场,并为法国科普出版的繁荣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强劲的推动力。
………【非洲:和汽油争口粮】………
——生物能源在为富国带来好处同时却加剧了非洲的粮食困难
据说亚马逊河畔一只蝴蝶扇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后引发美国得克萨斯州一场龙卷风,此说是否靠谱姑且不论,但北方富国发展生物能源的努力可能导致黑非洲陷入饥荒,却正成为可怕的现实。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2006年6月7日报告称,2007年非洲撒哈拉以南国家粮食价格较2000年同比上升90%,这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咎于富国发展生物能源,以取代越来越昂贵的石油的努力。
这项努力始于上世纪70年代初,第四次中东战争所导致的石油危机,自2004年油价突破70美元/桶后步入快车道,据国际能源机构(IEA)统计,近18个月来,北美洲(美国、加拿大)用农作物生产的生物汽油产量增长100%,已取代了传统石油产品7%的能源份额;不但北美如此,欧盟国家原计划到2010年,生物能源占能源消耗总量6%,但如今这一比例已接近10%。
这对富国当然是大大的好事:减少污染,降低对石油进口的依赖,增加本国就业率,但黑非洲的穷国却将因此承受意外的苦难:一方面,非洲经济近年来有所起色,一大半要归功于石油出口,富国减少石油需求对他们绝非福音;另一方面,适合生产生物汽油的作物(甘蔗、玉米、大豆)开始在全世界范围与主要粮食作物(小麦、水稻)征地,导致全球范围粮食价格的飙升。
作为世界经济链最弱的一环,黑非洲各国受粮价上升的危害最大。据计算,一辆北美最普通的4X4吉普车加满油箱,通常只够北美家庭使用7-10天,但如果这一箱油都是生物汽油,便需耗用200公斤玉米,这相当于一个非洲黑人整整一年口粮所含的热量。长期以来,2亿左右的非洲贫民(占非洲总人口1/4)依靠北美产量各国的粮食供应维持生计,如今,粮价飙升、粮食供应总量也极可能因“能源作物”与之争地而下降,这不能不让嗷嗷待哺的黑非洲忧心忡忡。
外来粮食的涨价和减量还使本地粮食作物——如木薯——连带涨价,据统计,去年以来,撒哈拉以南穷国木薯价格飞涨,自33%至135%不等。
更可怕的是这也许仅是开始:美国和欧盟都有扩大生物能源使用比例的计划,而按照IEA的数据,若将现行石油能源全部用生物能源替代,则需要拿出20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