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 (第2/4页)

的梁漱溟在三楼上“印度哲学”,场面煞是好看。胡博士讥笑梁先生连电影院都没进去过,怎么可以讲东西文化、印度哲学?梁先生则说胡博士根本不懂啥叫哲学,正犯着孔圣人批判“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毛病。此次演讲,梁启超御驾亲征,自是不同凡响。演讲当天,北大三院大礼堂挤满了听讲或者看热闹的学生。

梁启超的演讲共分九节,前两节简要介绍这次演讲的目的、内容和对胡适著作的总体评价。他认为:“胡先生观察中国古代哲学,全从‘知识论’方面入手……我所要商量的,是论中国古代哲学,是否应以此为唯一之观察点?”接着第三节、第四节,梁启超便对《中国哲学史大纲》展开了具体的批评:“这书第一个缺点,是把思想的来源抹杀得太过了。胡先生在书中说,大凡一种学说,绝不是凭空从天上掉下来的。可惜我们读了胡先生的原著,不免觉得老子、孔子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胡先生的哲学勃兴原因,就只为当时长期战争,人民痛苦。这种论断法,可谓很浅薄而且无稽。胡先生的偏处,在疑古太过;疑古原不失为治学的一种方法,但太过也很生出毛病。

二、风生水起(2)

殊不知讲古代史,若连《尚书》、《左传》都一笔勾销,简直把祖宗遗产荡去一大半。这书第二个缺点,是写时代太不对了。胡先生对于春秋以前的书,只相信一部《诗经》,他自己找一个枯窘题套上自己。胡先生拿《采薇》、《大东》、《伐檀》、《硕鼠》诸诗,指为忧时的孔墨、厌世的庄周、纵欲的杨朱、愤世的许行……思想渊源所从出,简直像是说辛幼安的《摸鱼儿》,姜白石的《暗香》、《疏影》和胡适之的哲学大纲有什么联络关系,岂不可笑?”

梁启超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他的声情并茂、旁征博引的演讲风格深深吸引着学生们。由于准备充分,材料繁富,第一天没讲完,第二天在原场地继续演讲。梁启超头天开讲,胡适是知道的,但他并没有到场,而是忙自己的事情,上午与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等谈该校国文部的改良问题,下午与鲁迅、周作人谈翻译问题,因为他认为,梁启超这样子“打”到门前来,是不通人情世故的表现,他没有必要去自讨无趣。

第二天,胡适原来也不打算理睬梁启超的演讲,但同事张竞生教授劝他不妨到会场听听,一是表示你胡适有从善如流的雅量,二是看看梁启超先生的葫芦里究竟卖的是什么药,也可当面讨论,一较短长嘛。胡适仔细一想,有道理啊,索性来个当面锣对面鼓,看你梁任公怎么说。

胡适便与张竞生一前一后来到北大第三院大礼堂。学生见状,知道今天有好戏看了,场面顿时更加活跃起来。

胡适亲自来捧场,无论如何,梁启超总要给他点面子的。他开场便说:“近年有两部名著,一部是胡适之先生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一部是梁漱溟先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哲学家里头能够有这样的产品,真算得国民一种荣誉。”梁启超略为停顿了一下后继续说道:“我所批评的,不敢说都对。假令都对,然而原书的价值并不因此而减损,因为这书自有他的立脚点,他的立脚点很站得住,这书处处表现出著作人的个性,他那敏锐的观察力,致密的组织力,大胆的创造力,都是‘不废江河万古流’。”

做足了铺垫后,梁启超话锋一转,又接着头天的话题继续批评胡适讲孔子、庄子的不当,古今上下,纵横捭阖,一讲就是两个多小时。最后,梁启超总结性地说:“这部书讲墨子、荀子最好,讲孔子、庄子最不好,总说一句,凡关于知识论方面,到处发现石破天惊的伟论,凡关于宇宙观人生观方面,什有九很浅薄或谬误。”讲到这里,梁启超转过头来对胡适说:“适之,你说是不是这样,我没有造谣吧?”

会场里哄堂大笑,梁启超在大家的笑声中结束了演讲。

胡适虽不以为然,但他还是豁达地做了闭会演说。他首先表达对梁启超批评的感谢,并指出中国哲学史正在草创时期,观点不嫌多,有不同的观点对于学术来说反而是好事情。最后,胡适息事宁人地说:“梁先生今天的教训就是使我们知道哲学史上学派的解释是可以有种种不同的观点的。”

在这场不同寻常的演讲中,张竞生见识了梁启超的率真风度,看到了胡适的不俗雅量。作为同事,他感到对胡适又有了深一层的了解。当晚,张竞生还与胡适一起到真光影剧院观看俄国光明歌剧团的演出,剧目叫《有罪的贞女》,其剧情和演技与中国的旧戏一样幼稚可笑,但音乐却远远超过我们的戏剧。

二、风生水起(3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