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0部分 (第2/4页)

径直带着萧汉等人由军兵护着进入皇宫大殿。

片刻之后,李延宁由大殿走出,大声道:“国主请诸位文武上殿。”众臣高呼“遵命”,分文武依序进殿。

文班统领是原先的宰相严续与副相汤悦,二人全身发抖,脸色灰白,身后跟着韩熙载及六部部长、侍郎等人。

武班统领是三军元帅孙震,身后跟着杨收、朱令贇、郑彦华、薛定方等一众高级将领。

昨日政变突起,众臣本以为很快便会被平定,没想到李煜与李从善对阵以完败告终,众臣生在乱世,自然见惯改朝换代之事,眼看李从善人马精悍,立即各自誊写奏章拥立李从善为国主。

严续与汤悦身为大臣之首,二人被军兵严加看管,整整监管了一夜,二人通宵未睡,双目血红,此时率领众臣躬身下拜,面上却是一片绝望。

众武将却是一脸喜气,此次政变成功,升官发财就在眼前,连孙震脸上都笑开了花,看得一边的萧汉直感叹名利害人。

李从善端坐龙椅之中,左右站着四名家将,所有太监宫女仍被囚禁在宫中,还未及甄别,李从善自然也不放心用他们。

萧汉与陈乔、徐铉站在龙椅左下方,这也是李从善特意安排,为的是让群臣认识明白谁才是新国主亲信,也是抬高三人身份地位之意。

一众文武大臣山呼“万岁”同时下跪,萧汉入乡随俗,跟着陈乔、徐铉跪下。李从善朗声道:“众卿平身。”文武众臣相继起身。

陈乔从袖中扯出一纸诏书,朗声诵读道:“朕在位二载,国危动荡,威武不彰,民心不扬。朕仰瞻天理,俯察民心,日夜拊心,自愧德浅福薄,难承先皇大业。今有郑王贤明,光昭日月,天民悦服,必能中兴大唐,承继伟业。夫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故唐尧不私於厥子,而名播於无穷。朕羡而慕焉,今其追踵尧典,禅位于郑王。”

众臣听完禅位诏书,再次下拜高呼“万岁”,李从善从龙椅上站起,避让到一旁道:“臣弟才疏学浅,哪堪国主重任,请众位另选贤明。”

众臣再次下跪,严续与汤悦早已认清形势,知道立功机会来了,立即出班跪到正中劝进道:“李煜失德,天下归心于郑王久矣,请殿下勉力为之,救江南百姓于水火之中。”

众文武跟着劝进。李从善执意不肯,众臣苦苦相劝,来往三个回合后,李从善叹息道:“先兄失德,江南百万生灵何辜?小王不才,愿勉力为之。”

众臣大喜,山呼“万岁”。萧汉跪在一边冷冷看着,终于亲身经历了一次“禅让”。想来尧传于舜时想必也是如此,估计早被囚禁于某处谷仓之中哀伤怨叹。

禅位完成,自有专人服侍李从善到殿后更衣,众臣在前殿等着。片刻之后,李从善穿戴一新从后殿转出。众臣再次下拜,然后退往两边依序站定。

南唐自称大唐后裔,一切沿承唐制,所穿戴也于唐朝大体相同,一样的通天冠,衮冕,与后世电视剧上演得差不多。

只是李从善长相俊美,此时当了国主,脸上光彩流溢,别有一番风采,又多了一丝威严,让萧汉油然生出一股陌生感。

李从善扫一眼殿下诸臣,朗声道:“诸位爱卿俱是先皇挑选,公忠体国,希望与本王一起同心协力,重铸大唐往日辉煌。”

众臣一起高呼“遵命”,李从善勉励众人一番,不外乎告诉众臣前事不究,打消他们心中疑虑,以换得过渡平稳,这也是历朝历代通用做法,却也是安定人心的最好办法。

众文武松了口气,特别是严续与汤悦、韩熙载等人更是如此,他们俱是李煜亲信,本想着国主易位,自己最起码官位不保,没想到李从善比李煜还要心胸宽广,根本不提此事,让三人心中大为悦服。

闲话扯完,新朝初立第一件大事便是论功行赏,李从善早有准备,当即命陈乔取出诏书宣旨。

殿下诸臣腰杆挺得笔直,特别是参与政变的武将一个个双眼放光。陈乔扯开诏书,大声诵读。前面不过是一番套话,说什么大臣们公忠体国,为国立功,当行封赏之类的。后面的才是重点,却是废除六部,新立财政、教育、民政、公安、司法、人事、税务、监察、工商、水利、外交、国防诸部,比原先六部多了一倍,听得众臣一愣一愣的。

此等更换六部名称之事前唐武则天便干过,众臣自然知道,眼看李从善初即位便大刀阔斧更换诸部,简直是胡闹,俱在心中摇头暗叹。

殊不知李从善为人精明,萧汉一番游说并没完全说服他,不过感觉分权设部有利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