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 (第2/4页)

事家里理解吗?”

答:“家里人都理解,但花了将近一万多块钱,作为农村人,特别是我老婆她一个农村妇女,心里也可惜呀。”

问:“既花钱又吃苦的事,什么力量支撑你?”

答:“我老家在茶园镇赋溪乡低岩山,那是一个很富裕的村庄。1958年后靠到赋溪乡的大茂岭村,靠开荒糊口。1959年,移到畜牧场转为农场工人,但好景不长,畜牧场很快倒闭了,我家就成了新安江水库中的自流户。1964年,才迁移到龙泉,移民的路走得太艰难了。三次移民的每个脚印,都深深刻印在我的心上。”

“我就是恨自己书读得太少了,无能力把这段历史写出来。”他最后感叹道。

我在回程的车上拿着《纪念册》翻着,这虽然是一本不合标准的草图,但这是一位62岁的老汉刻在心里的一种夙愿。它记录下的是30万新安江水库移民大迁徙在一个亲历者心中的悲壮。

。 最好的txt下载网

4.械斗事件(1)

新安江水库移民1958年开始的第一拨迁移高潮,正赶上全国农村兴办食堂的热潮。老社员开始三天,把这些为社会主义建设离开故乡的新社员当做座上宾,吃了三天白米饭,第四天开始,有的地方新老社员就吃稀饭了,一个人的饭分作两个人,甚至三个人吃。到后来,老社员见新社员没有从淳安、建德带来一粒米,吃的是老社员锅里的饭,就一肚子怨气。新社员却认为自己是从富裕地区来的,从来不为吃饭担心,现在连稀饭也喝不上,也有了一肚子怨气。新老社员的矛盾就这样萌发了。从1961年开始,新安江水库移民的信访就成了浙江省的一大难题。移民的告状信像雪花一样飞向淳安县移民办、省移民办、国家水利部和中南海。我从浙江省档案馆调出了浙江省民政厅1961年下半年至1962年上半年,供领导参考的三期新安江移民安置工作《简报》。

1961年10月4日,第一期《简报》是这样记述的:

自省委9月初在杭州召开移民工作座谈会后,省民政厅已组织工作组会同杭州市民政局、桐庐县移民办公室共14人,分三组去桐庐县窄溪公社下洋洲、滩头埠、蒋陆家等三个生产大队,进行调查研究。经过初步摸底,该公社安置的4070个移民中,有1500人安置地点不当,生产生活困难较大。下洋洲的六个移民生产队,三包任务普遍未完成,有的减产50%以上,夏收预分口粮每人最高的减57斤。以三个月计,平均每天每人不足七两。目前有的已开始吃青,有两个移民已开始外出讨饭。建德县派出两个工作组在杨村桥公社上、下市两个生产大队解决了移民中存在的问题。一是上市大队当地社员每人一分自留地,而移民平均只有厘,现已划出亩,移民与当地社员同样待遇;二是食堂停办后,当地社员饭票兑现粮票,而移民中有七十多斤饭票被宣布作废,移民反映“钞票算去,饭票没有用,不平等待遇是哪里的道理?”现700斤饭票已换成粮食退给移民。三是移民农具量少质差,迁来时带来的七千多元生产资金交给大队,独立建队的移民队只分到破稻桶一只,晒席四条,箩筐三担。现在分给移民队耕牛两头、农具16件、箩筐三担,并拨给现款1000元,由移民队自办农具。……上、下市两个生产大队反应,当地社员和移民的矛盾问题,主要是大队领导对移民歧视,各地要针对本地情况,认真解决移民中的问题。

第二期《简报》是这样叙述的:

今年9月11日至10月10日止,一个月内收到新安江水库移民来信43件,接待来访673人次。反映的主要有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生活困难,卧病逃荒现象严重。桐庐县窄溪公社下洋洲生产大队移民来信反映,原来平均每人每年口粮474斤,平均每个劳动日8角3分,移到窄溪后,口粮只吃原来的65%。1958年,每个劳动日只有2角5分。移民中倒欠户占总户的85%以上。外流已有六户,19人。死亡20人,其中五保户唐香凤因生活困难,投水自杀。窄溪公社凤龙大队移民来信反映,移民后,终年辛苦,不得温饱,出门愁柴,进门愁米,目前又受饥饿威胁。出卖衣物、家具的已有九户。迁来的725人中,三年来连饿带病死掉41人,外流297人。二是居住条件差,不能安身,难以安心。富阳县新登公社新建管理区移民方玉堂等49人来信反映:1959年迁来后,住房迄今未复建,拥挤不堪,父子、婆媳同居一室。烧饭、睡觉、大小便都在一间屋。家禽、家畜、家庭副业无法发展,积肥也有困难,好似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