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部分 (第2/4页)

。在伊斯梅左右工作的伊恩·雅各布爵

士从公正的立场看问题,他认为“当时所有在伦敦的美国人都觉得,正确的 战略是在鲁尔的北面进行单一冲击,进入德国北部平原,其他各线停止不 动”。

尽管蒙哥马利的设想在军事上百分之百地可行,但在政治上却是绝对 地不可行。

8 月 23 日,艾森豪威尔在与蒙哥马利谈话时曾一语道破天机。他说:“美 国公众对这种做法绝对不会赞成,而舆论足以赢得战争。”不仅美国公众不

赞成,也很难想象罗斯福、马歇尔和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会同意这种似乎是 背叛的行为。虽然艾森豪威尔曾不止一次地提醒蒙哥马利注意,但他似乎从

来没有意识到在高层战略中,政治因素有时会与纯军事考虑具有同样的重要 性。

因遭到挫折而闷闷不乐的蒙哥马利决心进行一次作战以表明他也能像 巴顿一样迅速前进。结果,蒙哥马利的坦克部队在一周之内向东横扫了 250

英里。在地图上用粗大的箭头表示的冲杀看起来的确很壮观,但明眼人一看 便知,大部分进军都是机械化奔驰,同美国人大踏步前进的情况一模一样。 当警卫装甲师于

9 月 3 日突入布鲁塞尔、第 11 装甲师于 9 月 4 日冲进安特 卫普时,在那些对战争厌倦透顶的居民中引起了狂喜。这两个师遇到一些局

部抵抗,不过,这已丝毫称不上是一条战线了,德国人已无力建立战线。一 切显得轻松愉快,令人振奋。在这些大都市的街道上,酒液飘流,人们热烈

拥抱、亲吻解放者。

这是英军及其统帅欣喜若狂的时刻。然而,在一片狂喜之中却有两个 人及时看到了此时应该做些什么事。一个是艾森豪威尔的海军上将伯特伦·拉 姆齐爵士。就在第

11 装甲师突入安特卫普并完好无损地夺取了码头的那一 天,拉姆齐向盟军最高统帅部发了一份“加急”电报。这份电报的抄件马上 分送第 21

集团军群、英国海军部和英国海军总司令诺尔。拉姆齐的电报写 道:“一、若要安特卫普和鹿特丹港很快开放,必须阻止敌人:1.进行破坏;

2.在斯海尔德河和鹿特丹至荷兰湾之间的新航道中布雷并实施封锁。二、 安特卫普和鹿特丹港极易被布上水雷,遭到封锁。

若敌人的行动得逞,开通上述两港所需的时间将无法估计。”另一个人 就是希特勒。

希特勒及其参谋部立即觉察到,通往安特卫普的航道与占领这个城市 本身同样重要,因此他下令通过布雷、炮击和派兵,使斯海尔德河不能通行。

在这一点上,蒙哥马利和艾森豪威尔的反应都非常迟钝。

如果蒙哥马利要使自己北面的集团军群得到所需要的供应,那他就应 该立即看到,要是没有安特卫普,就根本不可能将重型武器运到欧洲。从这

一点和其他重要方面看,蒙哥马利本应像拉姆齐和希特勒那样认识到斯海尔 德河的极端重要性,认识到不能利用安特卫普就意味着胜利无望。然而,他

却没有做到这一点。艾伦·布鲁克觉察到了这一点,他在 10 月 5 日的日记 中写道:“我觉得这一次蒙蒂的战略出了毛病,他首先应把安特卫普稳拿在

手,而不应首先向阿纳姆方向推进。”

实际上,蒙哥马利本人后来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在其《回忆录》中 写到:“我必须承认我铸成了一个大错,我低估了打开通往安特卫普的航道

以自由利用该港口的困难。我以为,在我们扑向鲁尔时,加拿大集团军就能 解决这个问题。事实证明我错了。”他确实错了,因为第 11 装甲师虽然于 9 月 4

日完好无损地夺取了安特卫普城和港口,但直到 11 月 28 日,盟国的船 只才靠上了安特卫普的码头。

9 月 9 日,伦敦通知蒙哥马利说,前一天英国遭到 V-2 火箭的攻击、 估计火箭是从鹿特丹和阿姆斯特丹附近发射的,问他何时能攻下这一地区。

由于提出了这个问题,进攻阿纳姆一带就显得十分必要、十分紧迫。9 月 10 日上午,蒙哥马利召集登普西和盟国第 1 空降军军长布朗宁开会,讨论挺进

阿纳姆的作战计划。但他知道,要发动这次战役,给养是个大问题。

9 月 10 日下午,艾森豪威尔应邀飞到布鲁塞尔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