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部分 (第1/4页)

他在,王亮的心里就有一盏明灯。

无论眼前多么黑暗,心里面,永远都是亮堂的。

他说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年少的他亲眼目睹中国人在外国租界受洋人欺负凌辱却无处说理的现实,中国人敢怒而不敢言。

他并不理解,在中国的地界上,为什么洋人会这么嚣张。

伯父叹了一口气,告诉他:“中华不振啊!”

在课堂上,校长向同学们提出了一个问题,“请问诸生为什么而读书?”

同学们的回答十分踊跃。

“为明理而读书。”

“为做官而读书。”

“为挣钱而读书”

“为吃饭而读书”

“为社会地位而读书。”

答案一个接一个,但都不令人满意。

他站起来,却清晰而坚定的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那一年,他不过才十三岁。

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答案的面前,其它的,都黯然失色了。

只有十三岁的他就已经意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就要振兴中华。

他这么说,后来,也是这么做的,一直到生命的尽头。

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铿锵有力的话语,即便是到了今天,仍旧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砥砺前行。

他说:“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

王亮满怀思念地说道:“1917年,他从南开中学毕业后去日本读书。临行前,在给同学临别赠言写写道:‘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一百年过去了,这盛世如您所愿,山河犹在,国泰民安。您看看!您再看一眼!”

这番话再一次说出来,让无数人潸然泪下。

眼泪不停地在眼眶里面打转,根本就控制不住。

伟人的爱情都是那么惊天动地。

“在从南开大学赶赴欧洲勤工俭学之前,他就已经和邓大姐互相认识了。仅仅是相识,还完全没有到恋爱的关系的程度。”王亮回忆着,这些,都是自己的入党介绍人,也便是故事的主角讲给自己听的。

这些浪漫主义味道浓厚的故事,无疑帮助当时的王亮坚定了自己的革命信念。

相识于五四运动。

当时,从日本留学归国的他进入到南开大学,积极投身天津的学生运动。

而在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读书的邓大姐,也是学生运动的积极分子,她担任了女界爱国同志会的讲演队长。

王亮道:“1919年,他们两个人之间的关系,邓大姐后来在回忆的时候是这样跟我描述:‘彼此之间都有印象,是很淡淡的。’”

直到1923年,仍然留在津市的邓大姐突然收到他从法国寄来的明信片。

在明信片中写着这样一段话:“希望我们两个人将来,也像他们两个人一样,一同上断头台。”

他们两个人是谁?

那张漂洋过海寄过来的明信片上面印着李卜克内西和卢森堡画像。

李卜克内西与卢森堡都是德国**的创始人,也是一对恋人。

卢森堡是国际**运动著名政治活动家和理论家,后来他们在领导柏林工人武装起义中牺牲。

在看到明信片的那一刻,邓大姐明白了,投身救国救民的伟大奋斗,是他们两个人的共同志向。

这就够了。

“这就是我们的总理对妻子最初的爱情表白。愿我们两个人,将来共同走向断头台。这不是什么革命宣言,是一封情书。属于那个年代的情书,短短一行字,承载了生命全部的重量。”

王亮努力回忆着更多的细节。

1919年,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爆发了,他们相识。

那时她在北洋直隶第一女子师范读书,是女界爱国同志会的讲演队长。

他刚从日本留学归国,是《天津学生联合会报》的主编。

为了加强斗争的力量,他和她,还有其他十几位有志青年成立了天津学生爱国运动的核心组织……觉悟社,并出版了不定期刊物《觉悟》。

能够想象,在那个看不清楚前方路且风雨飘扬的年代里,能够有共同的理想和志向,这是多么一件难能可贵的事情。

恐怕,这才是最浪漫的事情吧。

这浪漫就发生在1919年,一百年前。

对于经历过那个年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