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 (第2/4页)

决定人。

既然环境决定着人,我为什么要老死上蔡,像厕中老鼠一样苟且而卑微地终其一生,不走出去,换个高级别的环境来重新塑造李某的人生?在这种思想鼓舞并支配下,年轻的李斯同学毅然决然踏上了出国求学之路,脚尖迈向的方向是齐国的临淄,主修专业是帝王之术。因为那里有名震天下的大儒,稷下学宫里的“最为老师”荀况。

不用经过高考,也不用填志愿,报学校,只要认定跟谁学,背起铺盖卷千里迢迢奔赴老师那里即可,求学之路就这样简单,简单到让今天挤在高三毕业班的夜自习教室里辛勤磨砺的的学生们羡慕到匪夷所思。不仅如此,毕业程序也简单得如同儿戏,只要老师哪天说你可以下山,到江湖上走走了,或学生自己觉得已功德圆满,想到社会上闯荡闯荡,那么学业即告完成。

留学国外完成帝王之术专业深造的李斯同学,已不准备回到上蔡,为家乡建设贡献自己聪明才智,他的目光很有些辽远和空旷,有一览众山小的意思。此时,楚、齐、赵、魏、韩、燕六国已尽呈软弱疲塌之相,而如今,只有秦国雄心勃勃,几年来,它攻打韩国取成皋、占荥阳,置三川郡,又攻赵国夺榆次、狼孟三十七城,置太原郡,再灭东周王室,迁其君。秦国欲吞并天下而称帝,这正是布衣之士崛起于蓬蒿,施展其抱负的大好时机。他向荀老师的告别词,慷慨激昂,极其充分地表达了他的就业愿望和人生志向。“我听说遇到时机,就不要懈怠。现在,正值万乘之国相互争雄之时,为游说之士主政掌权提供了天赐良机。秦想要吞并天下,称帝四方,此布衣驰骛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人生在世,最大之耻辱莫过于卑贱,最大之悲哀莫过于贫穷。久处卑贱之位、穷困之境,却还愤世疾俗,憎恶功名利禄,自称有所不为,这不是学士的本意。我要毫不迟疑地抓住这个时机,决心西行,去游说秦国。”?

知徒莫若师。望着这个充满才具而德修欠缺,有经天纬地之才而无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学生远去的背影,荀老师会深深叹息一声的。叹息里,有对学生前途的无奈,也有对六国未来命运的惆怅。

。 最好的txt下载网

天才驰骋

公元前247年,秦庄襄王死,嬴政立,国事从此皆决于吕不韦。

吕先生迎来了生命中最为璨华的乐章。如果用贝多芬的《第五钢琴协奏曲》来形容,此时正是重要的降E大调回旋曲部分,逐步增强而形成的动力,呈示出钢琴的全部光辉,展现出盎然而又激动人心的无限生机。

李斯此时的走入,无疑恰逢其时。早一年来,可能太早,迟一年来,绝对太晚。倒霉的韩非同志会在未来的岁月充分证明这一点。

李斯非常清楚初来乍到的第一步应迈向哪里。聪明的人一举手一投足,便展示了他的聪明之处。他知道,吕家后院是他闯咸阳的首个驿站,那里鱼龙混杂着3000个自命不凡的脑袋。

摆出一幅招贤纳士样子的政治票友吕先生,此时正乐呵呵地迎接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宾客,所以李斯同学不用费时、费事兼用银子打通关节,或靠人引荐,很容易就走到了吕先生的面前。他态度诚恳,陈词坚定,请求做文信侯的门客。老吕几乎是在见面的一刹那,就喜欢上了这个远道而来,口音相仿的李姓书生,再往下深聊,他对国际局势的敏锐洞察,对经邦纬国策略的侃侃而谈,对扩张强大路上存在问题的深刻见解,关键还有接近于商道的鼠道人生哲学,无不让老吕相见恨晚。你太有才了,还做哪门子门客呀,直接做负责秦王侍卫工作的郎官好了。

吕不韦想不到,正是他推荐到嬴政身边工作的这个33岁中青年干部,最终将走进自己今天的办公室。如果说他最后的罢相、见逐,直至饮鸩抱憾而死,除了嫪毐之祸,以及与太后私通搞得皇帝很不爽这些原因,还有的就是,李斯的政治才能和远见,的确远远高于他不止两三个等级。

身处最高首长身边,自然可以时时将自己的看法以比特快专递更迅捷的速度,方便灌输到那双最高贵的耳朵里。他开讲了,用的是自己的人生哲学加荀老师那里学来的帝王之术理论,解决的是大秦目前面临的最实际问题。

他说:“平常的的人因不懂得抓机会,所以常常坐失良机。一个能成就大功业的人就不同了,他能趁有机可乘时,见机而作,甚至不顾其他,残忍地采取行动。”

他又说:“从前秦穆公称霸春秋时,却为什么没有向东实施吞并?原因是当时诸侯还很多,周王室的德望和凝聚力还没有完全衰落,所以,齐桓公、晋文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