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 (第1/4页)

第十一章 往事如烟

这一夜,丽珠再也无法入眠。远去的往事慢慢地又浮现在丽珠的眼前。

二十年前,溪北乡刘大娘家来了一个年轻人,叫袁之庆,袁之庆幼年随父定居香港;他父亲在大陆有一个朋友,叫毛宏兴。那个毛宏兴是外贸局的供销干部,常有机会出差到香港。每来香港,必去他们家拜访,谈及祖国建设、发展,总是充满自豪与激情。由于受了他的影响;袁之庆初中毕业后就回国来读高中。高中毕业后,自愿走刑燕子道路,来到了老家溪北乡,落户在状元牌楼大队的姑婆刘大娘家里。

这个袁之庆,博学多才,当时学校准备保送他到师范学院去深造,但是,他执意要回乡务农。他的愿望,得到了父亲的支持和赞许。于是,他就在溪北乡扎下根来了。

在溪北乡的东南部,有几座海拔700多米的高山,山上有许多茶园。农业学大寨的时候,社员们又开垦了许多梯田,种上了茶树。溪北地处东南丘陵的南麓,山峦重叠,云雾弥漫,具有得天独厚的植茶环境,出产的茶叶香高味醇,回味甘甜,汤清色明,叶底鲜嫩。因为生产茶叶的关系,他们乡的经济也较其他几个乡富裕。据说当年有到北京开会的干部,带了茶叶献给毛主席,毛主席品尝后大为赞赏。

后来,地区里就把这个地方圈成了一个茶场,因茶树四季常青,所以就起名叫“四季青茶场”,茶场还在山脚建了一座茶厂。地区农办在在附近的市里,招收了一批待业青年,把他们落户到这里。又在附近的乡里招了一批农民工,这批农民工进了茶场,他们的户口也迁进了茶场,油粮关系也改成了居民供应,成了国家农林系统正式职工。他们和那批知识青年,就是茶场的第一批职工。

前面讲到溪北乡来了个袁之庆,这个袁之庆的到来,给闭塞的小山乡村带来了一股清新、活跃的风,许多年轻人不由自主地围在了他的周围,他们在一起劳动、生活、嬉戏和学习。

跟他关系最好的有两兄弟,哥哥就是吴腊。弟弟叫吴茗。这兄弟俩,出生贫农,父亲早亡,家庭贫苦。

吴腊幼年只读了两年书,就辍学在家,帮助母亲种地,把弟弟吴茗供到了小学毕业。那时侯没有什么“义务教育”,农村的贫家弟子,能读到小学毕业,也算是半个秀才了。所以,村里记个账啊,乡亲写个信啊什么的,都会来找他。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母亲也饿死了。乡亲们看这两兄弟挺可怜的,就把吴茗推荐到了茶场里,当了工人,领上了工资。吴茗勤劳肯干,为人随和,在茶场里不久就当上了仓库保管员。

每年谷雨前后,茶叶开始抽出新芽。从这时节开始,茶场都要雇佣许多临时工,专事采茶、拣茶、扦插茶苗、制茶、收摘茶籽等劳动。采茶一般分三季采,分别叫做春茶、夏茶和秋茶。春茶一般在谷雨前后采摘,夏茶一般是在芒种前后采摘,秋茶则要到处暑前后了。论级别当然春茶是最好的了。

当春茶开始采摘之时,茶场会贴出收茶通告,附近的农家女子就争先恐后地上山采茶。采了茶叶,送到茶厂过秤,直接可以领到现金。茶叶论质算价,如果是毛尖茶,自然价格都要比别的茶要贵得多。然而一棵茶树上毛尖总是少数。所以,那些勤劳的采茶女工总是在别人还在睡觉的时候就上山采茶了。借着淡淡的月光,把毛尖先摘下来,放进一个专门准备好的竹篓里,这样,一垄地一垄地地采过去。等到天亮大家都上山的时候,她们已经采了满满一篓了,山上的毛尖也采得差不多了。

后来上山采茶的人,一般能采到的只能是三四级的茶了。也有人为了凑重量,抓一把,用力一拔,就塞进茶筐去,所以,茶厂才有拣茶一道工序,专拣茶梗。

每年这个时候,吴茗就负责称茶,并论级付钱。这个工作,虽说算不得什么干部,但至少不是个力气活,何况,茶青的等级都是他口中说了算。多少也有点儿小权。特别是在那帮采茶女工眼里,这也是个人物哩!

说起采毛尖茶,也是有讲究的:一芽一叶或者一芽二叶的毛尖就是上好的毛尖。这种嫩叶制成茶叶后,色泽嫩绿隐翠,满披茸毛,用八十五左右的开水冲泡,那茶叶在杯中随水浪翻滚,几次翻腾之后,芽尖朝着上面,悬空而立,下面一张或依次两张叶子徐徐展开,托住一枝嫩芽,就像美人的酥手握着一支玉簪,然后,悠悠飘然下沉至杯底,似一朵朵兰花绽开。抿一口,少停片刻,舌根和舌边就会有一股淡淡的甜味慢慢渗出来。这就是古人之谓品茶尔。正宗的毛尖茶,味甜爽,香清纯,让人一饮难忘呢!

大家都知道茶叶有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