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1部分 (第1/4页)

说到这里,伊海涛神情严肃。

沉默间,他眉间的川字更是刀削般陡峭,顿时令人感觉波涛汹涌。

“对我们来说,形势有些严峻!”伊海涛说。

楚天舒心里一紧。

乍听到“我们”两个字,楚天舒还感觉心头一热。说实话,这么多年来,只要是和伊海涛单独交谈,他最爱听也最希望听到的词就是“我们”这两个字。

我们,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伊海涛从来就没拿你楚天舒当外人,意味着前途也好、未来也罢并不只属于他一个人,而是属于我们:我和你。

可是,严峻两个字,又让楚天舒感觉到紧张。

毕竟,像伊海涛这样温文尔雅处变不惊的人,很少会说出这样两个字来。而且,从他的表情与肢体语言上,也看得出此话并非危言耸听或故弄玄虚。

的确,作为主要对手的唐逸夫和郭鸿泽在青原市经营多年,人脉关系盘根错节,而伊海涛担任常务副市长只不过短短两年多一点的时间,别看各方面的负责人当面都是毕恭毕敬,但内心里会怎么想,还真是难以捉摸。

“知人知面不知心啊!”伊海涛感叹道。

虽然,民*主测评和推荐并不能决定候选人的归属,但是,叶庆平提到过,如果相距太大,将很有可能会影响到省委常委会上最终确定正式的候选人,尤其是现在唐逸夫和伊海涛都各有支持者的时候。

毕竟,如今的权力运作越来越趋于透明,决策越来越趋于民*主公开,在相持不下的时候,**就会成为左右局势的一个重要因素。

伊海涛的担忧是有他的道理的。

如果听之任之,任其自然,伊海涛的支持率落后于唐逸夫的可能性非常之大,而且更让伊海涛的担心的是,到底会落后多少还难以估量。

这也是叶庆平要求伊海涛把各项工作做透做细的主要原因。

如果按照通常的官场晋升规则,应该说伊海涛的优势还是比较明显的。

毕竟他是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而且一直一来都给人以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埋头做事的良好观感,在圈子内外的口碑不错。尤其是在分管的城建、交通、规划等领域,大刀阔斧施展拳脚,整日奔波于废墟瓦砾之间,搞了不少颇具特色的亮点工程,于普通百姓中赢得了“实干市长”的赞誉。

在广大机关干部和普通市民眼里,伊海涛既无唐逸夫的张扬、专横,也比郭鸿泽更加宽容、务实,应当是一个理想的市长人选。

可是,中国的事情从来就不是一加一等于二这么简单,伊海涛的市长之路绝不是凭借草根之民的粗浅印象就能成就。

在他身上,还有一个十分明显的弱点,可以说相当致命:步入仕途这么多年,他几乎没有在组织、人事部门任职的经历,也不曾担任过某个区域性基层单位的负责人,因此,他就不像很多领导干部那样,拥有自己的山头、圈子之类。

第600章 运筹帷幄

伊海涛的这种状况,于平常也许是个优势,少了许多人事纠葛,也无须仗势弄权为亲友谋取私利,落得个省心,可现在到了需要人气、势力相呼应的时候,明显就成了一条不可弥补的短板。

此时,伊海涛非常清楚,朱敏文那儿的功夫全在平时,这会儿再临时抱佛脚已无多大意义。四套班子里的那几十个成员,远近疏密也早已成型,绝不在一时一事之间可以轻易改变的。

最关键处,是各个部门、单位和区县两百来个县处级干部,即将要进行的民*主推荐,不论是个别谈话还是集体测评,应该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他们手中的那一票,即使不能直接决定最终结果,至少也会影响整个局势的走向。

现在,争取这部分人的支持,变得至关重要。

“形势确实不容乐观。”一番冷静分析后,伊海涛再次得出如是结论。

“这么说来,形势的确有些逼人。”楚天舒附和道。

“说说你的想法。”伊海涛投来信任与鼓励的眼神,照例希望先听听楚天舒的意见。

“有句话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我觉得,广大干部的眼睛应该更是雪亮的。”楚天舒这一次没有矫情地迟疑,而是直截了当地说:“如果我们能因势利导地做些工作,应该可以获得他们更多的支持。”

“这个时候做工作管用吗?”伊海涛如是问,并不代表他真的有怀疑。

“对有的人可能作用不大,对有的人肯定有用,关键是针对不同对象采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