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部分 (第1/4页)

楚天舒作为办公厅的副主任负责做会议记录,完整地目睹了讨论的全过程。他向伊海涛解释道:“老师,这几位副市长在青原市的根基很深,恐怕还是地方保护主义的思想在作怪。”

伊海涛听了,微微摇摇头说:“固步自封,坐井观天,这是经济发展之大忌。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倒是可以理解省委这次选拔干部的政策变化了,就是要打破地域界限,加强干部交流,进一步解放思想,锐意进取。”

楚天舒能体会到伊海涛此刻的心情,忙安慰说:“老师,最近许多可喜的转变都显而易见,肯定有人不愿意看到。您曾经说过,官场上总会有一些人,自己干不成的事,也不想让别人干成。从这个角度来说,也是可以理解的。”

伊海涛频频点头,以示楚天舒说得有道理,随即又苦笑了一下,调侃道:“小楚,在他们眼中我是一个外来户,恐怕也要被他们看成是来抢他们的官位资源的。”

楚天舒看伊海涛说得有些无奈,忙又从另一方面劝解道:“老师,外来户也有好处,就是可以放得开。他们几个在本地关系复杂,都有各自的利益,别看他们现在好像是在联手反对你,遇到利益冲突的时候,他们一样会反目成仇的。”

伊海涛本来只是因为郁闷之极向楚天舒宣泄一下,听了楚天舒这几句,突然脑中闪过了一个不祥的念头:“对呀,投资商还没有引进来,并没有特别明确会损害谁代表的利益,他们怎么会如此心齐呢?一定是得到了某种信号!”

现在的伊海涛非常清楚,如愿当上了青原市的市长,很可能会在政治台阶上继续攀登,但是如果失败了,那青原也就可能成为自己政治生涯上的滑铁卢,为此,他既要努力做出政绩,又不得不谨慎小心,丝毫不敢松懈。

楚天舒也有伊海涛类似的疑问,他通过谭广德,从朱敏文的秘书林登山那里摸到了一点口风,原来真不单单是几位副市长在与伊海涛抗争,而是在青原市建设和发展的大方向上,伊海涛与市委书记朱敏文存在着重大分歧。

伊海涛主张“先外后内”,也就是先集中精力把江北开发区建设好,通过规模效应提高整个青原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然后再来着力实施沿江商贸圈的建设;而朱敏文主张“先内后外”,要求先将市区的沿江商贸圈建设完成之后,再来发展江北开发区的建设规模。

这其中的先后关系并不是纯时间概念,而是强调当前工作的重心和着力点。

伊海涛这么考虑的另外一个因素就是,沿江商贸圈建设指挥部是申国章在当家作主,工作推动起来难度较大,每每都是敲打一次推进一点,所以,伊海涛更愿意把工作重心放在江北开发区的建设上。

但是问题恰恰就出在了这里,棚户区的改造和沿江商贸圈的建设是朱敏文当市长的时候主抓的政绩工程,而江北开发区的建设则是伊海涛召集政府工作之后提出来的。虽然现在这两项工程都由伊海涛在主抓,但主次关系和侧重点的不同,让朱敏文对伊海涛的做法有了不小的意见。

这种猜测很快也在书记办公会上得到了证实。

第442章 委曲求全

朱敏文对伊海涛像无头苍蝇似的到处带队招商引资意见很大,他在书记办公会上对此提出了比较隐晦的批评。

“政府是干什么的?”朱敏文沉着脸问:“你们大家都会说,政府就是要发展经济。这种观念现在非常流行,以至于大家不假思索就接受了。但是,我有不同的看法,我一直认为,政府是经营管理城市的,这也是市长们的首要职责。”

“敏文书记,”既然朱敏文说到了政府和市长的职责,召集政府工作的伊海涛就不得不解释说:“政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应该也是在经营和管理城市吧。”

“海涛同志,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不是要让你这个常务副市长成天去外面拉投资。”朱敏文毫不客气地说:“经营管理城市,着眼点应该在城市本身。人人上阵招商引资,城市谁来经营管理?省外的投资最后究竟能落实多少也值得怀疑。”

“敏文书记,那你说我们应该怎么办呢?”伊海涛不能和朱敏文争辩,只能虚心请教。

“政府的正当经济职能就是为企业、个人从事经济活动、展开公平竞争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框架和平稳和谐的社会环境。”朱敏文有些激动地说,“政府也好,市长也罢,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城市只能由政府来管,如果政府的兴趣不在城市而只在企业,这个城市就会因疏于管理而荒废。一个脏乱差的城市,怎么谈经济发展?一个城市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