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第1/4页)

大国无兵 目录

目 录

引 言

序 篇 险情回放——“天理教”闯入紫禁城

一、林清的“革命”之梦

二、李文成快了半拍

三、夜雨潇潇火不燃

四、绵宁崭露头角

五、嘉庆指责“因循怠玩”

第一篇 中国被一女子征服了

一、“皇帝”选择了战争

二、“爱国主义”何以不能“救国”

三、英国也有张骞、班超样人物

四、八十万人齐解甲

第二篇 锦绣江南的“战争补课”

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已经牺牲

二、“书生”立功,“民兵”救国

三、内乱,催生军队“现代化”

第三篇 圆明园“火警”

一、叶名琛“惹火烧国”

二、僧格林沁北塘纵敌

第四篇 不能承受之“胜”

一、张佩纶与“不抵抗主义”

二、刘永福,一个被夸大的英雄

三、从刘铭传到冯子材的“战术”胜利

第五篇 戳穿“纸糊的老虎”

一、“步枪”挑战“巡洋舰”的悲剧成因

二、“内战”常胜军,“外战”走麦城

三、黄海悲歌的弦外遗音

第六篇 “群众运动”引燃八国战火

一、“扶清灭洋”:一个百年迷误

二、“五大臣”喋血菜市口

三、天网恢恢“罪”与“罚”

第七篇 忍把血肉筑长城

一、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

二、民国综合症:党争、内战与割据

三、站在哪里,死在哪里

结 语

大国无兵 引言

有国,必有兵。

有大国,必有强兵。

养兵,兵不能战,是谓“无兵”。

任将,将不能胜,是谓“无将”。

弱兵,则国危;无兵,则国亡。验之于古,证之于今,无一国可以例外。

一部中国近代史,屈辱百年,让中国人饱尝“大国无兵”之痛。痛定思痛,每一个有国家忧虑感或责任感的朋友都应该醒悟:中华欲大国崛起,必然要有与大国相匹配的强兵强将。

本书作者不是军人、又不是军事发烧友,因而他不具备议论军国大事的基础性条件。

本书作者不是学院派学者,因而他也无权介入任何一个法定学科流行课题的责任承包。

他所拥有的,大抵只是一个平民百姓面对尘封历史的独立思考权及个人话语权。

资料都是公开的、常见的、散放的,随意拣拾,让他触类联想,追怀起童年在野外割草放牧的自主或不自主。

不是理论,也就没有结论。维系资料而略呈连贯的,除了历史的自然顺序,便是作者的自由思绪。

“大国无兵”的命题,在“显性”上对照中国历史是难以成立的。而在“隐性”上,中国时不时总会出现“无兵”的虚脱。这与人体免疫力消退仿佛:今日无病,并不证明你真的健康;今日和平,并不证明你已经安全。

造成隐性“大国无兵”的原因很多,作者没有能力全方位地思考与探究。本书仅仅抓住一点,即“尚武精神”的失落加以铺排,或者已经触及皮毛。

“尚武精神”曾是中华民族理性的一个重要侧面。梁启超氏有《中国之武士道》一书,列中国武士七十数人,赫然第一名竟是孔夫子。梁氏用心良苦,他是想用两千年前的列国游侠,激活两千年后的东亚病夫,其实,他天真了。他既不能终结“不武之历史”,又不能改变“不武之民族”。所以,梁氏之后的后来人也还是有继续陈述“尚武”的话语空间。

不能“尚武”,不再“尚武”,积患也久,积难也深。对“民”而言,这是道德、信仰的崩圮,这是理想、追求的转移;对“兵”而言,这是军纪、军威的消解,这是军心、军魂的销熔。

歧路亡羊,你不能坐哭穷途。惟一的积极选择是:寻觅。

面对“尚武精神”的失落,似乎也只有在理性精神被击碎、被肢解、被抛弃的旧路上一一寻觅,一一复苏。

谁丢了,谁找回。个人、团体、民族、国家,一无可例外者。失魂落魄,断无生理。

屈原写过《招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