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 (第2/4页)

861)七月十八日的《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中,曾国藩就表白:“购买外洋船炮,则为今日救时之第一要务。”?輧?輵?訛 可贵的是,曾氏的思想并未停留在单纯的“买”上,他主张“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匪,可以勤远略。”

当曾国藩将购买外国船炮视为“长驾远驭第一要务”的时候,中国的“洋务运动”即完成了它先觉者及先行者的思想发动。甚至,曾国藩对办“洋务”的细节构想都是正确的:“始以洋人教华人,继以华人教华人”,?輧?輷?訛委任责成,奏其实效。

曾国藩为中国创办“洋务”第一人。他创建了“上海机器局”,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恬吉号”,选派了中国远赴泰西第一批留学生……在新旧递交之际,是他开启了中国“现代化”之门。由于其时东西方技术差距不是太大,所以最初的“洋务”制造——船、枪、炮各物,其性能已与“购自外洋者无异”。这是同治四、五年间“上海机器局”的动作情况。

与曾国藩相比,李鸿章、左宗棠辈的“洋务”思想则有了更充分的实践化机缘。左宗棠的“洋务”开始于同治三年(1864),在浙江巡抚任上,他曾招募巧匠仿造一艘小火轮,放入西湖试航。后因太平军进攻而将“洋务”计划搁置。?輨?輮?訛同治五年,左氏上奏,倡言组建中国海军,建设中国造船厂。计划获准、同年“福州船政局”揭牌成立,“马尾船厂”动工兴建。同治八年(1669)五月初一,该厂第一艘轮船“万年青”号下水。该船排水量为1450吨,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动力船只。船厂开始五年,共造船十五艘,总排水量达16170吨。在洋员遣归后的三十年间,该厂又造船二十五艘,总排水量达30604吨。一座船厂,三十五年间共造船四十艘,装备了福建水师的全部、北洋水师的五分之二、南洋水师的三分之一。后人盛赞左宗棠为“中国海军之父”,不为过誉。

以上为“物质”的。左宗棠倡办船政,还有“人才”的培养,“精神”的启蒙。马尾船政学堂培养的航海、造船、蒸汽机制造、驾驶、维护等诸方面的人才,不但充实了中国的现代海军,而且在各个领域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李鸿章继曾、左后大办“洋务”,除坚持“军事优先”的原则而购洋船,买洋炮,造轮船,制枪械,筑炮台,缮船坞之外,他复将“洋务”扩大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如修铁路,开煤矿,开金矿,招商务,通邮电,办学堂,兴纺织……几乎在每一个“技术”的层面,李鸿章都开始了“西化”的尝试。李氏从政为大僚几四十年,其“洋务”目标始终不移。

中日甲午海战,北洋水师覆灭,论者咸以此为证,论定“洋务运动”的失败。此乃皮相之论。“军事”上的一次或数次失利,并不标志“国家”范畴的“洋务运动”也同步失利。以“洋务”为号召的“国家”现代化进程,虽有曲折、挫折,却从未止息。百年回首,岂可虚无前人业绩?

“洋务”要领军人物,曾、左、李是也。

“洋务”要有急迫之需,镇压“太平天国”是也。

反过来考究,则是太平天国的###,锻炼了“战争”干部或“洋务”干部,并由他们开创了中国“现代化”的新局面。

历史的逻辑,以“牺牲”为前提,以“寻觅”为推导,以“创造”为结论,这又是不以宣传家的宣传提纲为转移的。

还有一个蛊惑性的命题,本书不想再加引申,即太平天国的###催促清王朝的权力中枢告别扬满抑汉的干部路线,开始了惟才是举的用人改革。信任汉人,重用汉人,清王朝的权力体系在建国二百多年后第一次较少偏见地向汉族知识分子开放了。我们不准备以歌颂的基调礼赞它为“民族平等”,或“民族团结”,但是谁也不能否认的是,这是时代进步,这是政治开化,这是中国“现代化”的条件,又是中国“现代化”的体现。后来,民国政治家倡言“五族共和”,并非无根无据,清末的政治,已经思考重新建立民族和谐了!“现代化”是立体的,“现代化”推进国家文明!

[注释]

① 转引自周武等人《太平天国史迹真相》P218…P219。

② 李侃《中国近代史》语,但考罗尔纲《绿营兵志》,罗氏早已认为,“八旗武力入关后还没有占领全中国,就开始腐化”。“乾隆末年以后,绿营这个工具逐渐腐朽了”。此论当为否定八旗、绿营之代表。

③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