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4部分 (第1/4页)

这些枪炮到货后,大都被清军及时装备。如甲午战争中,各地督抚从德国所购的1万余支毛瑟枪,1万余支马梯尼枪,先后装备各军。

在1894年10月和11月,刘坤一协济各省后膛洋枪1。4万支,广东调拨各地洋枪1。8万余支,子弹360万颗。

但由于朝廷没有统一规划,地方所买枪支、火炮,来自美、德、英等各国,型号各不相同。仅淮军就装备了美国的亨利马梯尼后门枪、德国的毛瑟枪、三十响快枪等好几种。其他清军中还有哈乞开斯、士得枪,甚至国内土产的抬枪、鸟枪、火绳枪等。清军所用的来复枪就有14种之多。

日本在发展军事工业之初,因大量依赖进口,也遇到过相同的问题。但是随着日本军事工业的发展,很快就发明了明治十三年式、十八年式步枪和野炮、山炮、大口径臼炮等,并批量生产、装备全军,实现了武器的统一化。武器的统一化,使日军在部队的统一训练、弹药补给的统一制造调配等诸多方面,远胜于清军。

但甲午之役乃日本陆军近代化改革后首次出海作战,在卫生预防等方面,自身缺陷亦不少。

其最终能以压倒性的优势击溃清朝陆军,关键因素并不在武器的统一化,而在于其部队的作战理念与训练模式均已实现近代化。

略而言之:首先,清军将领还墨守镇压太平军时的“经验”,对近代战争毫无概念。譬如,清军部队大多不知如何部署步兵与炮兵,往往将炮兵阵地安排在“第一线步兵阵地内或其间隙”,使“火炮成为显著的目标,在战斗的初期阶段,屡次被日本炮兵破坏。”

而参加甲午战争的18位日军旅团级以上军官中,有一半曾到欧美留学或考察,深知如何利用火炮以给清军致命打击。

其次,清军士兵普遍训练不足,大多数时候,只要求“演走各样阵法,步伐既甚整齐,释放连环枪炮,声响亦均连贯”即可。

战争爆发后临时招募的新兵,更几乎没有训练,只是学习“一齐将矛举起向前一冲,口中就喊一声‘杀’。”

反观日军,不仅步兵训练有素,且已有了独立的工兵与辎重兵。

而清军尚不知后者为何物。

如此,从国外购置的武器虽然先进,但在清军官兵手中,却难以发挥应有效力。譬如:清军进攻时,“没有整然的秩序”,“经常用的队形是在散开的一队中挥舞大旗开火,开火为随意射击”。清军射击的子弹“多从(日军)头上通过,达到很远的距离。他们不考虑利用地形地物,从不用跪射、卧射,一律站着射击”。

清军士兵开炮前,先要摇动大旗,恰好成为日军射击的靶子。

此外,清军不懂得如何保养武器,也是很要命的问题。刘坤一驻扎山海关时,发现“自天津运往山海关机器炮四十尊,有弹十万枚,由火车运送到关,堆积沙土中,阅数十日,无人收管。经德国某教习前往查看,谓子药全行潮湿,不堪应用”。

缘此,平壤战役中,清军在与日军人数基本持平(1。2万),而弹药补给远胜于日军(清军步兵每人平均消耗了三四百发子弹)的情况下,自损2000余人,仅击毙日军180人,也就不足为奇了。简言之,甲午中日陆战,乃是近代化之日军与中世纪之清军间的对垒,其胜负不问可知。

华皇忽然觉得跟这个卡罗尔一世很难沟通了。

之前卡罗尔一世对于华皇的来访,表现出热情,这还让华皇抱有幻想呢,现在来看,这种幻想似乎也不切实际。

卡特丽娜卡芙公主向伊丽莎白夫人看了一眼,伊丽莎白夫人脸也红了,伊丽莎白也知道丈夫这次态度不行。

华皇觉得,世上最难的工作就是推销员,要跟别人说华国以后会强大,赶紧来跟我们做朋友,这很难让人信服。

“我们有自己的难处,主要还是因为德国离得近,即便是双方的枪械质量相差无几,我们还是更加倾向于向德国购买。”卡罗尔一世笑道。

“离得近不近,跟我们有什么关系吗?我也没有说要卖军火给罗马尼亚王国啊。”萌总裁不冷不热的道。

“我开门见山的说别,陛下想跟我罗马尼亚王国结盟,这一点,我仔细的考虑过了,最多只能是通商,可以签订一个通商的条文,其他的,就没有办法了,毕竟,如果和华国走的太近,我们罗马尼亚王国旁边的沙俄帝国和奥匈帝国,还有不远的德意志帝国,都会不高兴的,请陛下要体谅我们小国的难处,我也实在是没有办法呀。”卡罗尔一世一副苦瓜脸。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