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部分 (第1/4页)

前世之时,郭荣初听此言时,也曾和冯道争辩过。此世,他依旧不打算就这样算了。郭荣目光中闪过深意,眯着眼,铿声道:“太师莫非忘记了,昔日唐太宗也曾多次亲征,他能做得,朕就如何做不得?”

冯道看着郭荣,他不觉得新君是糊涂君主,他在新皇身上看到了不下于先帝的智谋和决断,但是却也有比先帝更多的急躁,更快的步伐……而想做如唐太宗那样的明君,又岂是那样容易的?

冯道也直视郭荣道:“不知陛下能否做得唐太宗?”

郭荣若还是前世那个傲气的君王,自当是当冯道是讽刺自己。但是历经三百年,再次重生,他却知道,沉浮五朝不倒的冯道,说出这番话的深意,本意是对自己好的。毕竟按照他以往能不开口就不开口的德性,他委实不需要如此当着朝臣的面反驳自己的。

前世的自己是怎么说的?哦,郭荣想到史书中的记载,心中暗笑自己当年的傲气——“以吾兵力之强,破刘崇如山压卵耳!”此时,郭荣却不想这样回答,出了不想听到冯道反问的那句“不知陛下做得山否?”的话外,更多的是想让这个冯道这个老家伙多为自己出出力了。

“朕能否做得唐太宗,太师和逐相可以看着,起居注掌笔有记,后世也会自有公论。如今朕想效法唐太宗御驾亲征,诸卿便不要争执了,朕意已决。”

诸臣无法,只得沉默接受皇帝将亲征的事实。而冯道,却似乎想看出什么,睁着老眼,仔细地看了君王片刻,才重又闭上眼睛。

“既然众位无异议,中枢将此事做诏令下达。诸相和枢密院众臣留,另折公也留下。”郭荣挥了冕服袖角,淡然道。

皇帝面前,本只有诸相能坐,郭荣还是命枢密院众臣都落了座,等众人谢了恩,他蔡开口道:“朕之所以亲征,其中深意,众位乃是先帝留下的良材,必然是明白的。此战于朕于大周而言,事关重大。所以众位还需好生想想,此战该如何打。”

就算是眯着眼睛像是睡着了的冯道,也知道郭荣此话之意。禁军之中,许多老将本不服战功不显的新皇。新皇如果不向那些兵悍心骄的新老将士们示威,此后为君之路,只怕难以安稳。

众人见皇帝说得如此明白,便也不再顾及他,纷纷说起了自己的想法。折从阮虽然是老将,但是他乃是外镇实权节帅,本待汴梁事情一了,便回转西北去。他看了一眼符彦卿,随即暗想,皇帝待自己似乎比出身河东军一系的符彦卿更看重?想到先帝所托,自己还是替新君镇着禁军中老将吧……

至于符彦卿,他如今镇守邺城,对于新君的布置,也不好随便开口的。因此也是静默不发一言的。

郑仁诲出自军中,如今乃是枢密使,自然是他先开口了:“陛下,北汉经当年晋州之战,兵力大减,此次虽然有契丹人出兵其中,但是想来大军不会超过八万人。且他们乃是合军,臣以为,我方只需出兵五万足矣。”

宰相李谷同时任三司使,知道如今朝廷的钱粮状况,是完全不够五万大军的嚼用的,便道:“为了减轻汴梁压力,也可召潞州附近的藩镇节度们出兵,地方藩镇银粮颇足。”

郭荣看向魏仁浦,询问道:“魏卿之意呢?”

魏仁浦道:“郑大人和李相所言俱都有理,磁州的天雄军节度使符彦卿、晋州的护**节度使王彦超如果率兵的话,便可切断北汉大军的退路。另外可召折家军和磷州杨家军从侧面进攻北汉,以牵扯敌军。正面之上,除了禁军之外,可召义成节度使白重赞、郑州防御使史彦超先行赶赴泽州,以解潞州之围。”

郭荣点点头,前世之时,也是这番布置的。又问了范质等人的意见。

范质皱眉道:“陛下,此次,我大周和北汉契丹开战,对于南唐、后蜀也要有防范警戒之心。虽然南唐在楚地大败在南汉手上,但是不得不防李璟乘火打劫。”

郭荣颔首道:“范相所言确实有理。朕会诏令武宁军节度使(徐州)和镇安军节度使(陈州,现在的许昌)警惕南唐动态。”郭荣心中对于南唐李璟的为人,很是清楚,此人绝对没有魄力出兵的。所以当晚间郭荣得到奏报说是南唐那边传来了发兵的消息时他不是不惊讶的。

福宁宫中,周宪也听到了消息,看郭荣沉郁的面容,难免着急,若是中原两面迎敌,当真是雪上加霜了。

郭荣沉思了片刻才对着周宪道:“这个消息很可能是谣传。南唐此时完全无力出兵,而且南唐的陛下已经被闽国和楚国的败仗弄得失去了信心……娥皇,你不要担心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