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部分 (第1/4页)

因为要预备过年,冯莺便选了较为喜气的枣红色上衣,男的是黑色镶边、黑色裤子,女的用橘黄镶边、橘黄裙子。料子是时下百姓常穿的一种棉麻混纺的料子,据说是本朝的开国太后未出阁时“偶然”间织出来的,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雪花棉。这种料子结实耐磨价格也便宜,面世之后很快就闻名于世。据说当时家境不显的太后娘娘就是因此闻名于世。

冯莺心里估摸着,这位太后娘娘十有八九是位穿越前辈,瞧人家混的,都成开国太后了。再看看自己,呃,衣食不愁,也挺好的!冯莺还是很善于自我调适的,从来不会拿自己的短处去跟人家的长处比。

不过,冯莺也是来了渝北之后才看到这种料子,以前在京城,就是她的陪嫁下人也多是穿绸缎衣裳……想想真的是太奢侈了。

三匹雪花棉一共才1600文,能给家里那些人做三次衣裳。这么一想,那一块玄狐皮要二十两银子也着实不便宜。

周太太见她只选了这些,便劝道:“你也别光想着家里的下人,也该给自己选几块料子做两身衣裳。”

正文 第六十四章房山

冯莺笑道:“我就算了,箱子里还有好几件新衣服没有穿过呢。”

周太太拉着她的手说:“哎,我瞧你素日穿的都很素淡,新年新气象,你正是这样好年华,就该穿的鲜亮点才好。”说完拉着她来到内库,指着几匹料子说:“这是前几日刚到的云绫锦,从南粤那边传过来的新料子,颜色花样在市面上都不常见的,你选上两匹吧。”

冯莺见那花纹织的比较素雅,便依言选了一匹藕荷色和一匹蜜合色的,周太太赞道:“娘子好眼光,这两样颜色都是只有一匹的,穿出去绝对不带重样的。”其实在周太太看来这样颜色还是有些素净,但好歹能跟红色搭点边,她便没有再劝。

接着,冯莺又给房嬷嬷和碧莲选了两块料子,然后又选了两块适合做斗篷的料子,周太太一共收了她二十两银子,冯莺知道这大概就是进价了,因此又谢了一番,然后便告辞回家了。

回到家里,房嬷嬷连忙给递过来一个手炉:“姑娘怎么去了这么半天才回来,这外头冰天雪地的,没冻着吧?”

冯莺笑着摇头:“车里有炭盆也有手炉,没觉得冷。我给嬷嬷买了两块料子,做了新衣裳年下穿。”

房嬷嬷忙道:“前些日子做的那件大毛衣裳我还没上身呢,我一个老婆子穿那么多新衣裳也是浪费。姑娘前几天不是还嚷着说最近开销太大,要省着点吗?又乱花钱。”

冯莺笑道:“过年嘛,一年就这么一回,该买的还要买。”

说话间,两个小厮把冯莺买的皮子和布料都抱进来了。

房嬷嬷看到那些玄狐皮,当即夸赞道:“这样好的玄狐皮可不多见,姑娘怎么一下子买了这么多?”

冯莺回道:“也是凑巧买的,这里的皮子比京城便宜多了,这么多才花了四百两银子。我想着拿出几张来做两件斗篷给伯爷和伯夫人送去,也算是我的一点子孝心。”

想到自家姑娘如今的身份,房嬷嬷点头:“姑娘说的很是,伯府那边是该多孝敬一些。”

然后冯莺便说了想请后边宋家大姑娘过来帮着做针线的事,房嬷嬷一听径直把这差事揽到了自己身上。知道时间赶,趁着天色还早房嬷嬷穿上大毛衣裳去了宋家。

这时宋家上下正在为大闺女的嫁妆发愁呢,宋大妞的未婚夫是举人的孙子,家境殷实。人家相中了她的好脾气和好女红,给的聘礼也不低,除了衣裳首饰,还有八十两银子。可是宋大妞的哥哥今年成亲,因家里银钱实在不凑手,宋娘子就花了这其中的六十两,给儿媳妇置办了聘礼和成亲的酒席等。

原本大儿媳娘家说好的要给闺女陪嫁一架织机的,宋娘子才会给这么多的聘礼。她自己也会织布,心想要是能有架织机一娘俩勤快着点,一个月织十匹细布的话就能挣四五两银子,加上大闺女自己时不时的接点私活攒下一点,等来年三月就能攒个三十两左右,加上之前家里有的,总不会让闺女的嫁妆太难堪。

可是儿媳妇并没有带回来织机作为嫁妆,就是自家给的聘银也只带回来十两。宋家上下恼怒于亲家的言而无信,但是媳妇已经娶回家了,总不能再退回去,那样才真的是人财两空。

好在宋娘子和大女儿二女儿的女红都不错,这临近年节也接了许多绣活在家里做,想着能挣一分是一分。当得知房嬷嬷的来意后,宋娘子心里是称愿的,已经接下来的活计她带着二女儿和儿媳妇就能做完,大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