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部分 (第2/4页)

英不得不出面了,当她知晓朱元璋怒气冲天的原因竟是因为久攻不下平江不由啼笑皆非,她十分无奈地望着朱元璋,“若是攻不下平江,便与诸位将士商议,总会想出办法。为何要把这些不愉快的情绪带回府里,瞧你把孩子们吓成什么样子了。”

朱元璋皱着眉头说道:“当初李善长建议缓,刘先生建议攻,我是同意了刘先生的意见,岂料平江久攻不下,我军反而连番损兵折将。如今把这事拿到朝廷上议论,岂不是证明我的决定是错误的?”

马秀英不可思议地睁大眼睛,“你认为这事不在朝堂上议论,那些大臣就不知道前方战况?每日奏折他们都会审阅啊。况且驿站往来那么多人,就算是百姓随便问一个人都能知道这些消息。”

朱元璋面色微赫,低头不语。

马秀英忍不住摇摇头,朱元璋身居高位,已经开始犯一些上位者的错误了,他不仅一叶障目、自以为是,甚至不肯再虚心和属下讨教。但是马秀英不能直接指出这些缺点,依朱元璋现在的脾气肯定接受不了,于是她婉转地说道:“想必李相国他们早已获悉前方战况,正在商量对策,你与他们商议,定能想出解决办法。况且为人臣子,出谋划策乃是本分,你何必去管谁对谁错,只需按照你心中的想法定夺即可。若是对了继续执行,若是错了修正就是,总好过你在这里光发脾气却解决不了问题。”

朱元璋茅塞顿开,这天下都快是我的了,我何必去管别人的看法,对错又能怎样,一切都是我说了算,如果出征讨伐张士诚的决定是错的,我就要用其他的办法把这个错误扭转过来,证明我是对的。想通这一切,他心情大好,怒气尽退,兴高采烈地召集众臣议事。

第三百八十一章 文人士子能做甚

朱元璋离开后,马秀英对逊影说道:“王爷一旦心神安宁下来很快就能想出攻打平江的对策,平江必然不保。”

逊影点头,傲然道:“那是当然,我军所向披靡,谁也无法阻挡王爷前脚的道路!”

马秀英忍俊不禁,小丫头很得意啊。不过说实话,换谁知道己方势力一路高歌,就要取得最终胜利,都会忍不住高兴和骄傲吧。

逊影笑嘻嘻地说道:“大事以定,您就不要去|操心这些事了。奴婢前儿听说都有文士为王爷撰书立传了,你放奴婢半天假,奴婢去买本回来瞧瞧里面是如何形容王爷的,有没有提到您。”

“有什么好瞧的,不是歌颂功德的辞藻,就是溜须拍马的言论。你要去就去吧。”马秀英摇摇头,突然想起一件事,“你还能联系上许五吗?”

逊影想了想,“联系肯定能联系上,虽然许五现在是王爷的部下了,但影卫们都承诺过您若有事吩咐,他们皆会尽力。不过平江现在被围,不好联系啊。”

马秀英说道:“想办法联系上吧,我记得张士诚手下有几个文官,其中有两人叫做施耐庵、罗贯中。你让许五把他们平安送出平江。”

逊影奇怪道:“夫人怎么会对这二人如此在意?”

马秀英神秘地笑笑,“这二人都是杰出的文学家,可不能让战争把他们毁了。”

“文学家?”逊影念叨着这个奇怪的词语,满头雾水地离开院子。

过了几天,平江那边传来消息,张士诚的幕僚中曾经是有施耐庵、罗贯中两人,不过这二人早已离开了东吴,只有施耐庵的表弟卞元亨还在张士诚军中任职,是否要保证他的安全?

原来施耐庵带着徒弟罗贯中随卞元亨参加了张士诚的起义军,当了幕僚。刚开始起义军接连打胜仗,声势一天天壮大。可是张士诚目光短浅,又缺乏能力,后来竟反复投降了元朝。施耐庵非常失望,就离开了张士诚的队伍回家乡去了。

后来,罗贯中看到张士诚的队伍从上至下腐化得一塌糊涂,张士诚本人日渐骄纵,怠于政事,便也跟着施耐庵的步伐离开了张士诚队伍。

听闻二人早就不在东吴,马秀英哂笑道:“果然是两个人精啊,倒叫我白担心一把。既然他们没什么风险,其他就不用管了。”

逊影暗自嘀咕,主子什么时候和施耐庵、罗贯中如此熟悉了,要不是她提起这两个人,谁会在张士诚那数百个幕僚里注意了这两个名声并不显赫的小人物。不过逊影想起另外一件事情急忙禀告:“许五说木大哥也在平江城里,他是陪道衍大师……”

马秀英脸色大变,“这样说来,姚大哥也在平江?他不好好地呆在苏州,跑到平江去做什么?”

逊影嘟起嘴,“还不都怪那个高启,他非要叫姚大哥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