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 (第2/4页)

:罗伯特·达莱克:《罗斯福与美国对外政策》第475页,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的第二期作战方针。企图以此征服全缅,迫降中国,东进印度,实现称霸亚洲的预期目的。中国远征军正是在这种危难之际,开赴缅甸前线与日军作战,揭开了中国军队在国外战场上,为抗击日本法西斯,解放他国人民而与盟军协同作战的历史。

一缅甸战局的变化

占缅甸是日本“南进”战略的最后一战。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尽管日本攻势迅猛,但由于中国抗战的影响,日本投入南方作战(即东南亚和太平洋战场)的兵力严重不足,只有10个师团和3个混成旅团,约占日本陆军地面部队的20%。其主力仍然陷于中国。日本在华派遣军司令部下辖21个师团,1个骑兵集团,20个混成旅团,另外还有大本营直属第四师团驻上海。用于对付苏联和镇压中国东北抗日联军的关东军司令部下辖13个师团和24个混成旅团'注:服部卓四郎:《大东亚战争全史》第2卷第53页,东京1971版。'。在这种情况下,日本政府决定“在开战初期,仅只攻击南部缅甸之一部分,俟初期作战进展后,在可能范围内,再攻略缅甸司令部'注:同上,第二卷194~195页。'。”其具体部署是:“以进驻泰国的第15军(司令官饭田祥二郎中将)迅速准备进攻缅甸,于作战初期相机覆灭缅甸南部之敌航空基地,俾使在马来亚方面作战军之侧背获得安全,嗣后再攻略仰光附近,粉碎中英合作之据点;俟作战告一段落后,再增加兵力,击破中英联军,加强对中国及印度之压迫。”'注:同上,第1卷第114页。'

经过周密研究和部署,在珍珠港事件爆发后第二天(1941年12月8日)凌晨,日军第15军强行进驻泰国,胁迫泰国政府订立城下之盟,对英美宣战。12月19日,该军一部又夺取缅甸南部丹那沙林地区的三个英国机场,阻断了英国从印、缅对马来亚的支援,并获得了空袭仰光的基地。此后,日本军队一面在泰缅边境集结军队,构筑道路,为入侵缅甸做准备,一面对仰光进行空袭,破坏英国的防务。应该说,日本占领泰国,已明显地预示着即将对缅甸发起攻势,中国和美国都很关注事态的发展。然而,英国却以大英帝国自居,认为日本不会轻易侵缅。起初,英国只有2个英印师和当地的缅甸步枪队守卫着辽阔的缅甸国土。后来有所增加,派来三个英国步兵营和英国第七装甲旅'注:同上,第二卷第50页。'。英国在缅甸的整个守军情况为:英缅第1师,英印第17师和英国第7装甲旅及缅甸地方部队,共约3万多人,主要部署在仰光、曼德勒和萨尔温江口的要港毛淡棉(又译莫尔门)三地,隶属于驻印英军总司令韦维尔上将指挥。

在缅英国部队大多数是由缅甸人和印度人组成,缺乏训练,装备很差,土气低落,缺乏战斗力。缅甸人民被英帝国主义统治了60年,深受殖民主义者奴役的痛苦,要求民族独立自由的思想日益增涨,根本就不可能在接受英军的指挥下去抗击日本的侵略。而英国又忙于欧洲战事,没有力量也不可能把缅甸事务放在它的“先欧后亚”的战略上加以考虑。1941年12月底,韦维尔将自己的参谋长胡敦中将派为驻缅部队司令充分说明了这一问题。胡敦上任后,按其上司的旨意。“一方面把军辎供应送至仰光以北400英里的曼德勒山区,一方面从印度的曼尼普尔赶修一条山路,同曼德勒和通往重庆的滇缅公路建立了陆上联系'注:利德尔-哈特,《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第325~326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年版。'。”胡敦的所作所为,充分暴露了英国政府对能否守住缅甸缺乏信心,不做积极的应战准备,反而在尚未开战之前就作退却的行动。

1942年1月,日军第55师团突破泰缅国境,19日轻取缅甸南部的战略要地土瓦,31日进占缅甸第二大港毛淡棉,另一路日军33师团于2月4日攻占毛淡棉北面的巴安,强渡萨尔温江,突破仰光以东的第一道天然屏障。英印第17师大部在西当河以东被歼,残部逃往同古(亦称东吁、东瓜)。毛淡棉失守,缅甸局势空前严重,“由此可知仰光之危,倘若日军侵入仰光,不仅缅甸全局撼动,不仅中国的国际重要交通孔道有切断之虞,而且印度也将深受唇亡齿寒之威胁'注:《新华日报》1942年2月5日。'。”面对如此严重的局势,中、英、美三国震惊,世界瞩目。2月10日,英国首相丘吉尔在伦敦唐宁街10号主持召开五国“太平洋作战会议”,英、美、荷、澳、印均派代表参加。会议主要讨论了四个方面的问题。(1)太平洋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