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部分 (第2/4页)

忘却种家的祖训。

辽国、西夏,他们在西北与他们抗衡了数百年之久,如今时局天翻地覆,每走一步,都需要小心翼翼……

“我……”他转头看了看屋外,起身合上房门,重新回到赵瑗身边坐下,指着西夏国的边界说道,“我原本是想着,不惜一切代价,也要让西夏国覆灭。”

赵瑗了然:“难怪你今日会说,不惜撕毁澶渊之盟。”

“这不过是逼迫辽国松口的一个手段罢了。”他压低了声音说道,“瑗瑗,你晓得么,这些日子我派去辽国的细作,异口同声地同我说,辽国志不在此。他们已经开始向北边迁徙,与蒙古国多有亲近。甚至有些契丹人,还会到蒙古人的地盘上,教授牧马的法子。”

赵瑗一惊:“先前在金国……”

种沂微微颔首。先前在金国,他们便听过这样一个传闻。金国之所以覆灭得如此彻底,除了内部衰朽之外,蒙古国也出了不少的力。据说宗弼手下一半的精兵猛将,都是折损在蒙古国的手中。

但对赵瑗来说,蒙古人,却不仅仅是“一个心怀鬼胎的邻居”这么简单。

在另一个时空里,南宋偏安一隅,最终无法忍受金国的接连挑衅,联手蒙古人灭了金国,最终却连长江以南的那小片地方,都守不住了。什么叫引狼入室,什么叫与虎谋皮……

“他们会屠城,会用平民充作先锋,会建立起一个横跨亚欧大陆的强国。”她近乎无意识地喃喃自语,眉头也微微皱了起来。种沂安静地坐在一旁看着她不说话。他知道,一旦她显露出这副若有所思的表情,便代表着又将有大事发生。

许久之后,赵瑗才回过神来,拉过种沂的衣袖,绕在手指头上无意识地绞着,轻声说道:“蒙古人很厉害,比金人还要厉害许多。若是日后要打交道,还需十二万分小心才是。”

她停了停,又说道:“我们还是继续说西夏的事情罢。将军,我……我觉得,你有些变了。”

“哦?”他侧过头,静静地开口,“哪儿变了?”

“变化有些大。”她一下下地绞着他的袖口,低声说道,“比如你会去极北之地寻我,比如你会威胁耶律大石,比如你会对监视你的人说那番话。”她笑了一下,低下头,轻声说道,“虽然我也不晓得,你这样是好是坏。但我希望,你莫要背负得太多。”

他身体一僵,深深地望着她,目光幽深如墨。

“西夏的事情,我会一如既往地站在你身边。而辽国的事情,我也想了些法子……”她渐渐抬起头,眸光明净如水,“就算你真的撕毁澶渊之盟,我也有十足的把握,将辽国阻拦在国门之外。”

种沂全身一震。

“还有皇兄。”她浅浅一笑,“无论是皇兄,还是诸位相公,我都有十足的把握,让他们通通闭嘴。眼下西夏与辽国才是最重要的。倘若我猜测得不错,耶律大石与辽帝,就快要回国了。”

她话音方落,外间便响起了笃笃的敲门声。

第89章 西夏之谋〔一〕

笃笃笃——

敲门声显得急促而又有些沉重;在宁静的夜色中显得分外清晰。赵瑗望了望身旁的青年将军,低声问道:“你要不要避一避?”

他摇摇头;亦低声说道:“方才我与你说话;必定已经被那人听去了不少。现在要避嫌,反倒显得欲盖弥彰。”说着,他起身收拢了笔墨纸砚和被揉皱的地图,将食盒与小碟重新摆放在案几上,才略微提高了声音说道:“进来。”

门吱呀一声开了;一位面白无须、身穿绯色官袍的中年男子搓着手,忐忑地走了进来。

是他?

赵瑗方才悬起的一颗心又落了下去,双手并拢放在膝前;宽大的绣着暗纹的衣袍垂落在身侧;有些骄纵又有些不悦地问道:“本帝姬记得,你先前是九哥跟前侍奉的宦官?”

“帝姬好眼力。”中年男子一本正经地向她行了个礼,顺带理了理自己的绯色官袍。一系列细微的动作都被种沂瞧在眼里,渐渐地他笑了一下;锋锐的黑眸微微眯起;低着头向绯袍宦官拱了拱手:“末将;见过大人。”

绯袍宦官打了个哈哈;眼睛却一眨不眨地盯着赵瑗,似乎在等着她发话。

赵瑗稍稍后仰了身子,表情愈发骄纵:“哦?那你不继续在九哥跟前伺候着,跑来这西北贫瘠之地做什么?莫不是听说西军勇猛,前来见识一番?”

“是,正是。”绯袍宦官擦了擦汗,心里暗暗叫苦。这位小姑奶奶有多厉害、多讨厌文官越权,他可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