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9部分 (第1/4页)

黑甲见三十二相的目光扫过来,干脆转过脸去避开了。三十二相见状,呵呵一笑,双手从两侧缓缓举起合十胸前。脸上挂着淡淡的笑意,高声念诵了一声:“阿弥陀佛!”随即缓缓地闭上了眼睛。

就在三十二相闭上眼睛的刹那,一股浩瀚得仿佛无边无际的神念以他为中心瞬间向天地四面八方延展开去,上入九天无极之处,下入九地不测之渊。这一股神念既非感应之窥探,也无挑衅之攻击,只是如如然在天地之间展开,蔓延至于无边无际之处,随即立即回卷收拢。在场的所有修行人、邪修、妖物的元神元神都被回卷的神念触动,感应到这股强大得神念。纷纷露出了惊讶之色。

修行人的神念可以展开多大?当然是根据修行人成就不同,各有差异。从成就知道境出现神念开始,神念所及的尽头便是修行人身心延展的极致,所感一方天地之大小。更是修行人随身洞天一般无二。通常来说,知道境的修行人神念可止于一山大小,感应一山之事精微无比,山上哪怕是有一队蚂蚁在爬动,都能在他的元神之中感应清晰,就好像蚂蚁是在他心间一只只爬过一样。

而知命境的修行人所感应的范围就要大的多了。道门诸宗宗主在知命境的时候,神念展开可笼罩宗门所在之地,不离一室之内而能清楚知道宗门上下一切发生的事物。只不过一般来说宗主都会收敛神念并不展开,除非在宗门出现大事,比如运转宗门大阵、或者为弟子演示神通的时候才会这样做,否则将门中上下众人一言一行置于神念之中,对宗门而言并非好事。

至于修行再进一步到了知天境之后,神念自然能够展开至更为广泛的空间。从境界而言,知身是元神通于一身,知心是神识达于心感之地。知道是神念通于行止所及,以此相推,到了知天境,按理说神念当可通达于天地。

但事实上则并非如此,天地何在?离万物不可见天地。因此所谓神念通达天地,就意味着神念能够感应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这对于修行人而言当然是不可能的,且不说天地之间万物之多,修行人不可能一一感应,浪费光阴,而且天地生物不息,年年月月日日时时都有新生之物,感应万物根本不可能有尽头。

那么修行至此,神念到底可通达多么广大的范围呢?在场的很多境界不足的修行人,尤其是正面临这一关口的修行人都在迷惑之中,但就在三十二相神念展开的刹那,其中不少修行人恍然大悟。原来再进一步,到了知天境后,神念不是一味展开去感应万物,反而是向元神收回含蓄内敛,随心意所及而展开。也就是说,神念并不是一味呆板的向万物展开,而是可行于所愿的万物之中。同样一方天地之中,神念可行于此而不行于彼,操之修行人一念之中。

这是什么意思呢?就以现在三十二相展开之神念而言,他的神念展开之际充斥天地之间,但是回卷收拢之后却是行于在场众生之中。也就是说在场有多少修行人感应,他的神念就会展开多大,当所有人都已经感应到他的神念之后,他的神念就会停下而不再继续展开。除非是再有另外的生灵出现,那他的神念就会继续延展至于新出现的生灵。

这样的神念施展已经与之前的感应大不相同,其中玄妙并非言语可说明白,且三十二相的神念感更有佛门修行独到之处,身处其中的修行人自有玄妙感应,并非其他之人可以随意置喙。

就在所有修行人还沉浸在这种妙悟之中的时候,忽然,三十二相的神念开始急剧消退,从所有修行人的元神所感之中如海潮一样退去。所有人都感觉到了。这并不是三十二相在收回神念,因为在他们的感应之中,神念并不是继续凝聚地被收回而是自然地溃散,散入每一个修行人的元神感应之中。最终消失不见。

所有修行人都明白这是怎么回事,三十二相果然没有骗那黑甲妖物,真的是驱散了自己的神念。一时间,随着感应到三十二相神念在自己元神之中一点一点消失,就如慢慢沉入水中不见一样。所有修行人都忍不住发出了叹息之声,都不约而同地将目光向三十二相望去,正巧一起看见一道巨大的金色光芒从三十二相矮小的身躯之上发出,冲天而起,宛如一根撑天拄地的神柱一般。继散去神念之后,三十二相又开始削尽苦修而得的法力!

这一根由三十二相法力所形成的光柱并不如众人所想一般维持许久,反而是只不过维持了十几息便结束了。这当然不是三十二相法力不够浑厚,恰恰显出他的修为之高,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之内,将一身法力全部散去。散念削法。说来简单,假如修为不足还真的做不到。

就在光柱消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