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部分 (第2/4页)

不和的状态,以从中谋利。此外,他抢劫、走私,无所不为。即使袁崇焕不除他,朝廷也应该除掉他。”

另一大臣出班奏道:“臣以为,问题不在于袁、毛之罪孰轻孰重,而在于,应该由谁来主持公义。袁崇焕此举,表面上是‘以恶除恶’,实际上等于替天行道,架空朝廷,侵犯皇权。袁崇焕应立刻撤职治罪。”又有一臣出班奏道:“皇上,自从袁崇焕镇守宁远以来,东北安定,满清再不敢侵入内地,这都是袁崇焕治军守边之功。如果因皮岛之变而罢免袁崇焕的话,那么,暗中窃喜的只能是皇太极了”

崇祯原本就一肚子气,见众臣这么一说,更是怒容满面。王承恩见状,心内不禁焦虑万分。扬嗣昌再次出班道:“皇上。周延儒之事刚刚了结,却又出现了袁崇焕。臣以为,袁崇焕的轻君枉法,比周延儒有过之而无不及。长此以往,岂不是要变成君不君、臣不臣、文武上下各行其是了么?”崇祯再也忍受不住,怒喝一声:“锦衣卫?!”宋喜立刻上前回话:“卑职在。”崇祯厉声道:“速去宁远传旨”

这时,崇祯耳边响起一声颤呼“皇上!”崇祯扭头一看,王承恩正俯在身边,捧着一碟手巾,抖抖擞擞地递上来。同时焦急地低语:“皇上,用手巾,这天太热了。”崇祯慢慢接过手巾,揩着额头上的汗,渐渐悟到王承恩请他“冷静”的意思。揩毕,崇祯将手巾搁进碟中,接着道:“宋喜,着你赴宁远传旨。蓟辽总督袁崇焕剿除内患,收归皮岛,一体联防,忠君报国,朕心甚慰”众臣或惊或喜、或怒或沮丧,表情各异。王承恩长松一口气。

第十一章 主战还是主和?(七)

崇祯沉呤片刻,又道:“袁崇焕上交的四十万两白银,全部赏还,用做宁远军饷。此外,朕加赏袁崇焕蟒袍玉带,加授大学士、太子太保!朕希望他体查天意,尽忠报国,加速整军备战,赶紧打几个大胜仗,以俯朕殷殷厚望。”宋喜道一声“遵旨”,退下。

崇祯痛苦地躺倚在龙座上,手捂胸口,隐痛不已。王承恩赶紧朝众臣喝道:退朝!

众臣在议论纷纷地鱼贯而退。突然,门道那儿闪出一个兵部章京,执奏折奔进乾清宫。一边跑一边慌叫:边关万急!西北边关万急已经步出宫门的洪承畴,听到此“恶报”,惊得又掉头回来。众臣见状,也跟着洪承畴往回奔。于是,一串人统统跟在章京后面,乱纷纷奔回乾清宫。

崇祯仍在龙座未动身,手里捏着一团手巾。兵部章京慌慌地秉报着:“四月十八日,皇太极亲率上三旗精兵,绕过山海关,取道蒙古,由西北破关南下,数日间连克蓟门、遵化、喜峰口等城关。五品以上宁城将领,半数阵亡,半数自尽”

崇祯大怒,在群臣堆左看右看,看见了扬嗣昌,颤声斥道:“袁崇焕早就奏报西线空虚,朕也早就令你们加强防线,你们是如何布防的?”扬嗣昌跪倒在地,畏惧地揖首:“臣有罪臣正在布署,可清军来得太快了。”崇祯见众臣面面相觑,一筹莫展,怒火中烧,厉声道:“传旨,令袁崇焕赶紧驰援喜峰口,剿杀皇太极!”扬嗣昌如蒙大赦,连忙叩拜:“遵旨。”

崇祯朝龙座后一靠,疲乏地叹道:“只有一个山海关,一个袁崇焕,这可怎么行啊朕太累了。”

王承恩上前扶住崇祯,再次朝众臣喝道:退朝。

众臣议论纷纷,再次鱼贯而退。突然,门道那儿又奔出一个兵部章京,他手执奏折急奔入宫,沿途大叫:陕西巡抚陈奇瑜,十万火急奏报已经步下玉阶的洪承畴,听到此“奏报”声,又惊得止步掉头,再次跟随章京奔回宫。众臣见状,又跟着洪承畴往回奔。于是,一大串臣工们都尾随在章京身后,乱纷纷重返乾清宫。

乾清宫内,崇祯已听到声音,他痛苦地道:“又来了!真是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啊。”那章京气喘吁吁地拜倒在龙座前:“启奏皇上中原、中原”崇祯不知来的什么消息,急忙催道:“快说。”章京终于缓过气来,奏到:“中原大捷啊!”崇祯顿时双眼生光,直起身,问道:“什么什么?你慢慢说!”

陕西巡抚陈奇瑜,十万火急奏报皇上。四月十五日,陈奇瑜亲率三万官军,将匪首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上山虎、满天星、一块铁、草上飞、逼上天、老将军等十二支流寇(章京念姓名时,崇祯眼珠子越瞪越大!)总计十万人马,全部围困在陕川边境的车厢峡中!那儿是一处绝地,上天无路,入地无门,插翅难飞。陈奇瑜秉报说:“流寇已人困马乏,正在垂死挣扎。如果朝廷能够迅速给他补充兵饷,他保证半月之内,将流寇一网打尽!从此,中原安定,永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