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部分 (第2/4页)

态及其究竟一相的现量,表达为“恍兮惚兮”、“惚兮恍兮”、“窈兮冥兮”、“惟恍惟惚”、“是谓恍惚”、“渊兮湛兮”、“混而为一”、“复归于无物”、“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有精”、“有信”、“寂兮寥兮”等等。老子的这些描述,都是他自心现量的“强字之曰”。因为,一相“不知其名”,“其名不去”(不可得名也),只是为提携接引众生入一相现量的需要,老子不可言而言之,不可名而名之。

我们现代科学所用的数理的认识方式和认识状态,基本上都是二相的比量认识机制。这种认识工具和认识状态,和现量相比,并不优越,尤其在对微观、能量态、信息态的认识中,远不如现量简单明了,真实可靠。对于有形有象的物质态,比量可发挥一定的作用,那也是相对于现有的认识状态而言的。愈到深层的境界,比量就无法适用了,而且是极其严重的障碍。所以,要掌握绝对真理,必须要入现量,而要入现量,先要“涤除玄览”,清除识心的比量分别,才可契现量的境地。

一部《老子》,全是现量的“比量化”。《老子》五千言的真实性都来自现量的真实直观性。任何现代的比量科技发展,只能证实证明现量的可靠性和真理性,而不能推翻现量的正确性。这就是儒释道圣人经典千古不衰,万古流芳的根本原因。不管是来自帝王将相,还是文人墨客;也不管狂徒多么嚣张,多么定论,最终将会被现量的绝对真理性统统推翻,而且显示出主客比量浅薄无知的可怜!比量认识不了“诸根如幻,境界如梦”,认识不了“一切境界,但随心缘,念念相续故,而得住持,暂时为有。”(《占察善恶业报经》)

老子、佛陀在他们的圣智现量,掌握了宇宙人生的一切道理。佛陀是一切种智,他所证得的究竟真理(绝对真理),我们用比量的认识是无法认识的,就叫“不可思议”。因为“思”是比量的极性观念按一定程序的组合处理,“议”是“思”的一种表达,都是粗相的比量认识。所以,我们不能以“比量”之心去揣度圣者大智慧的“现量”之境。正因为他们处在甚深般若的状态,自住无量三昧的现量“观察”中,将其真实可靠的现量传递给人间,这是真理的语言相,将此语言相称为“圣言量”。我们凡夫证不到“圣智现量”,但可从圣者的“圣言量”中得到启发,受其引导,经闻、思、修的程序,自得证实“圣言量”不虚。古今中外,代代的大丈夫们踏“圣言量”的足迹,自证到“圣言”之境。所以,“圣言量”的真实性不依“世智辨聪”的怀疑不信、打击诽谤而寿终,反而续圣贤慧命代不绝人,更何况不乏其人。

知道了比量、现量、圣言量的关系,我们就会明白,比量充其量就是“聪明”。“聪”者,耳敏,“明”者,眼锐。“聪明”是耳目识别的灵敏。故二相“有欲认识”的聪明不出比量的范围,因而“聪明”突破不了极性观念和极性认识的束缚。所以,现量及圣言量,不能亲证,不经人开导,再聪明是无法理解的。有一从小聪明出众的高才生,到他取得了博士教授后,认为科学、哲学之路不契真理之道,转而研究道教经典。后经人介绍来交流一些问题,果然“聪明”,对我让他思考的问题,他耻于提示。但怎么使水晶球上没有影像这个问题,却几天未得答案。我给他说,佛法无人讲,虽慧不能知,他才感受到佛法深如海。虽然这人聪明,但始终在比量中,无法领略现量境。而般若智相反,那是现量的智慧,是大智慧,非比量的聪明所知。如“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若不是历代证悟者深入现量,要从比量中的聪明去理解其内涵,那是不可想象的。

“尔时,世尊如是逆顺入诸禅已,普告大众:我以甚深般若,遍观三界一切六道,诸山大海,大地含生,如是三界,根本性离,毕竟寂灭,同虚空相,无名无识,永断诸有;本来平等,无高下想;无见无闻,无觉无知;不可系缚,不可解脱;无众生,无寿命。不生不起,不尽不灭;非世间,非非世间,涅槃生死,皆不可得;二际平等,等诸法故。闲居静住,无所施为,究竟安置,必不可得;从无住法,法性施为,断一切相,一无所有,法相如是。其知是者,名出世人;是事不知,名生死始。汝等大众,应断无明,灭生死始。……复告大众:我以摩诃般若,遍观三界有情无情,一切人法,悉皆究竟无系无缚0,无解脱者;无主无依,不可摄持;不出三界,不入诸有;本来清净,无垢无烦恼,与虚空等;不平等非不平等;尽诸动念,思想心息,如是法相,名大涅槃。真见此法,名为解脱;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