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部分 (第2/4页)

的慈悲出世,却是更加符合人族地发展,为世间君王将相接受,平民学子奋斗之精神泉源。

然则红云毕竟是当年在紫霄宫听讲大道的修仙者,儒家教义如此,却也不是一条胡同走到黑,“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儒家讲“中庸”,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取的就是道祖的阴阳平衡,万物和谐之道;儒家讲“忠恕”,也是有道家光风霁月,万物不萦怀的出尘气息;儒家讲“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就是鸿钧所传修道之大智慧,大机缘,大毅力。

可以说,儒家所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首当其冲的,仍旧是静修己身,完其修养。所以后来人说,儒家和道家乃是人格理想地两端,每一个人的社会理想都是儒家,而每一个人的自然理想都是道家。

正文 第一百六十章 北冥汪洋 函谷关塞

红云经历一番生死杀劫,更知道了久远之前的封神传说,不仅为通天教主偌大的截教败落而唏嘘感慨。红云本身就是嬉笑怒骂,以天地为一朝,万朝为须臾的纵意所如的性子,透过封神大战的种种迹象仅凭猜想就知道了其中内幕,自觉如果自己立儒教,以后定然也少不了勾心斗角,争夺气运保全门下,因此也就熄了立教功德,断了成圣的机缘。

红云穷多年功夫,将鸿蒙紫气炼化成天地浩然正气,充盈胸怀,更是当年鸿钧钦点的圣人,如今虽然主动放弃,但到底是儒佛道三家并立鼎足的一方神圣,故此虽无圣人那般弹指开天辟地,却也是不死不灭,万劫不磨,与三皇相当的存在!

儒家学子修行,于道家佛家之外,再辟蹊径,却是不分仙凡。依次为“有志,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顺,从心所欲”六个阶段。

凡初学修行者,皆是“有志”;等到“而立”便是挖掘自身潜能,独立与喧嚣尘世之外,可以调度天地威力为自己所用;“不惑”乃是在“立志”的基础上讲自身与天地融合,达天人合一境界,天雷地火,风霜雨雪皆由身发,随意调度,比之“立志”,更加从容淡定,纵意行之;“知天命”就是下学上达,下学者,知人事否泰,上达者,晓天命穷通,察觉自身祸福,自能趋利避害,保命淡定;达到“耳顺”的境地自身即为宇宙,于鸿蒙之外开辟自身天地。贯通自身阴阳,五行脏腑,八极九窍。到时自身就为一片天地,日月星辰,山河湖海。万象生灭,历遍穷通,可以说已经近乎不死之身了;而最后“从心所欲”就是不逾天道规矩法则,纵意所如,便是混元无极,圣人大道了。

红云却是放弃唾手可得的混元大道,传下儒家学派。飘然而去。自己却是在“从心所欲”之外再走蹊径。同为不死,即便是真正圣人,也难以将其轰杀了。

镇元子虽远在五庄观,却也是知道地一清二楚,自己好友成就不死圣身,超然物外,心下也是欢欣鼓舞,想起自己终日为生机操劳。又是一阵黯然。

神仙,领悟到长生之术,比之凡人却是更加难以堪破生死迷关。洒脱如红云者,也只是说“未知生,焉知死”的训示。

北冥汪洋之上,狂风怒卷,寒水卷起万丈波涛浪头,如连绵的太古山岳层层推挤迁移。前后相逐。天幕之上漆黑一片,无边无尽地全是漂浮的星球。相互围绕旋转的同时自身也在不停地转动,赤黄紫蓝白各色光芒交映生辉。

自从鲲鹏一动手,李基兜手就甩动炼妖壶,布下周天星斗大阵,因为知晓鲲鹏手中有河图洛书,故从镇元子手里借来地书。

果不其然,方一交手,鲲鹏眼见周天大阵,心中虽然羡慕,却也微露不屑,河图洛书延伸到浩渺无边际的光华定住周天星球,李基反手催动地书,土黄色光芒闪动之下,才克制住河图洛书。

这一拼斗,就是几十年功夫,只是身在局中的众人都懵然不知,各自全力相搏,不知时光飞逝。

有周天星斗大阵封锁虚空,除非鲲鹏破开大阵才能出去,别无他法。

星芒璀璨,时而星球爆散的碎屑光芒如利剑劲弩,鲲鹏妖法通天,自然无虞。可就苦了门下的众多弟子,僵持到最后,众弟子只能借助北冥地利之便,旋转冰山,鼓动玄煞气,化成无穷无尽的寒水煞冰,再以天妖秘法催动,三五成群,布成防御阵势,倒也没有损伤。

本来李基就志不在伤人,俗话说杀人者人恒杀之,能不杀的还是不杀地好。

鲲鹏虽然知道大阵运转地奥妙玄机,但也是无可奈何。河图洛书护定自己一人,待要再领门人寻找大阵主星所在,将其轰碎,周天大阵自然却一而破。奈何李基早有算计,知道单凭这星斗大阵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