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部分 (第2/4页)

多少天终夜不眠,听报告,作决策,晚上又冷,军部的简陋房子丝毫挡不住寒气,不得不围炉取火。

时间一长,煤火过多,蔡廷锴就中了招。

打仗的时候精神紧张,不知不觉撑住了,现在稍一放松,便给你来个反攻倒算。

蔡廷锴住进了医院,医生要求十日之内不得下床,可是他哪里躺得下来。

前方战事虽停,却成了一个不战不和、不尴不尬的状态,如今日军还占领着上海一大片区域,这是军人之耻。

当总指挥蒋光鼐来看望他时,蔡廷锴紧盯着这位老上司兼老搭档,一字一句地说:如果三天之内,和战问题仍无法解决,我决定向敌人发起反攻!

蒋光鼐却躲开了他的眼睛:

凡事你都不要看得太容易,平心静气听候政府处置吧。政府要我们进就进,不要进就不进,万万不可轻举妄动。

蔡廷锴咬着嘴唇不再说话,但是等蒋光鼐一走,他就掀开被子,从医院里跑了出来。

阅兵,检阅部队。

蔡廷锴看到,经过这些天的补充,第19路军又呈兵强马壮之势。

他再一次坚定了信心:万一谈判决裂,我仍然可以与敌再战,甚至比以前还要强。

可是蒋光鼐所说的“政府”并不一定这么想。

蔡廷锴是一个眼睛里揉不进沙子的人,某种程度上,他跟自己的部将翁照垣在性格上倒有些接近,只是更内敛沉稳一些罢了。

现在的行政院院长是汪精卫。蔡廷锴生平最讨厌这个人,偏偏汪精卫还要来前线慰问,〖:。。〗作为军事主官,不想陪也得陪。

一共陪了两个小时,对蔡廷锴来说,却犹如过了两年。尤其从汪精卫的言谈举止中,已处处流露出对日妥协的味道,这更让蔡帅甚为不快。

这还远远没有结束。

蒋介石召见他了。此时的蒋介石已就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是全国军队的当家人。

和“文人政客”汪精卫不同,蒋氏是北伐时的总司令。军人对军人,他一定会像迎接北伐将士归来那样,开心,微笑,然后赞上一句:好样儿的,继续干。

然而没有,都没有。

蒋介石似乎并不高兴,说话时有气无力,临近会谈结束时,最后一句倒很有力,不过却是一句硬邦邦、冷冰冰的话:以后须绝对听从政府命令!

走在回营的路上,蔡廷锴忽然发现他是多么孤独。在领导、同事,很多很多人眼里,自己就是一个狂人,一个完全不顾及后果的狂人。

可我到底做错了什么?

现实让蔡廷锴疼得差点要大声叫喊出来:仗不是我挑起来的,我一片赤诚,为国家争自由,为军人争人格,究竟有什么错?

四周没有回声。

就像那些天的深夜,一个人坐在炉火边。

然而那时候还有暖意,还可以运筹帷幄,现在身旁围绕着的却只有无边的寒冷和寂寞。

这种痛楚,谁能够承受?

停战谈判终于结束了,这就是“淞沪停战协定”。虽然没有割地赔款,但有一个条款对蔡廷锴来说却特别刺目:第19路军调离上海,中国不得在上海及郊区驻兵。

我们的血是不是白流了?

蔡廷锴悲愤莫名,却又无可奈何。

一周之后,在苏州召开淞沪抗战烈士追悼大会,面对着黑压压的悼念人群,蔡帅泪流满面,情难自控。

一切都结束了,生活就是这样。

在英国1964年出版的《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蔡廷锴被列为世界名将之一,言其以少敌众、以弱胜强,阻击优势日军达数月之久,为世人所一致推崇。

第44章 另一片战场

即使是像“淞沪停战协定”,得来也实属不易,中国驻国联代表颜惠庆出力不少。

“九一八”之后,南京政府“革命外交”面临困境。原先的外交家们躲的躲,辞的辞,外交部一下子陷入了人才荒。

此时一批曾在北洋政府供职的外交家们临危受命,被重新起用。其中有两人最受瞩目,他们有共同的特点,即都是早年留学异域的上海人,都曾出面组过内阁。

虽然组阁的时间都不长,可你得知道那时的北洋是武人当道,在内阁里混碗饭吃很不容易,里面的人都可算是人中精灵。

两位外交奇才,颜惠庆居于其一。

他赴日内瓦出任国联代表后,很快就显示出了与前任不一样的地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