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部分 (第3/4页)
叶春秋心里憋得难受,差点要笑出来,这小皇帝缺德不缺德,叶春秋不知道,不过时不时被拉出来批判一番,却不知他会是什么心情。
叶春秋没有做声,因为这显然很符合士大夫们的理念,你不缺德谁缺德?
何况礼部拟祭文的人,大致是抱着我就爱这么写的心情来书写的,其实想必许多人都在想,这家伙真是作死,这分明是给天子难堪啊,可是偏偏,这篇祭文一路过关斩将,竟都通过了,显然特么的还是好评如潮,这大明朝的政治生态,更令叶春秋有了深刻的印象。
…………
抱歉,昨儿熬夜,今天又起晚了,第一更让大家久等了,还有谢谢大家对老虎的关心,老虎看到挺感动的……(未完待续。)
第六百五十六章:陛下圣明(第二更)
明明是一份痛骂皇帝的祭文,何以会一路通关呢?
因为这必须通过礼部,甚至通过内阁,还有宗令府,现在还需翰林院最后的检验。
大明的体制与其说君主****,不如说君主与士大夫二元****。
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士大夫,说穿了,任何士大夫都需经得起读书人检验,读书人对于身居高位者有很高的道德标准,尤其最看重的就是忠直二字,你得正直。
所以即便焦芳是靠着刘瑾上位,可毕竟这种事也只是有人怀疑而已,焦芳有没有勾结刘瑾,也不会让你看到,更何况焦芳至少在表面上是和读书人理念一致的。
那么这份祭文就有意思了,在遴选的时候,礼部最终将它挑选出来,显然也是因为无人敢挡,若是同样的祭文,有一份满篇都是国泰民安,是风调雨顺,是君主圣明,另一篇开口就是罪己,作为礼部尚书,你会选择哪一份呢?
当然是后者,因为选择前者可能会招致非议,这国家哪里国泰民安了?你分明就是谄媚,是说假话,是骗人,是想要讨好宫中!孙需啊孙需,想不到你是这样的人,你的理念呢,你的正直呢?
而选择后者,显然是最稳妥的办法,虽然得罪了天子,可是这祭文终究还要通过司礼监的,反正我就选了,你们最后同意不同意是你们的事。
等到这祭文送到了内阁,几个读书人心目中典范的内阁学士们,显然也不可能打回去,人家说真话怎么了?就不能让人说真话?你为何要挡,难道我大明朝就不能有正直之人的立足之地吗?
内阁的人几乎是一致通过,接下来,显然是送一份去司礼监,另一份送到翰林。
司礼监那儿,大致是会通过的,因为时间来不及了,不可能另外选一份,而且这种祭文云里雾里,拐弯抹角,一般没有进士水平的人,还真未必看得懂,司礼监那儿不吭声,翰林这儿就更无人跳出来反对!
总之,选这份祭文,好评如潮,你好我好大家好。
一封祭文念毕,孙需带着淡淡笑意道:“诸位可有拾漏补遗的吗?”
一时默然无声,新任的翰林学士道:“此文甚好。”
其实只是走过场而已,官场上的惯例,一般真正让你去核查的,往往都会放在内阁定巚之前,也就是说,真要征询意见,那么流程应当是礼部先送翰林院,之后再送内阁,可都已经先送了内阁,内阁诸公都已经拍了板,谁敢挑刺来着?
叶春秋心里想笑,从洪武开始,这个士大夫的官僚体制就已经臃肿无比,无数的明规则和按规则犹如一团乱线,彼此缠绕,就算是身在官场上的人,只怕也未必能看得通透,何况是外人。
叶春秋也已不再是当初不明就里的那个愣头青,一年的宦海经历,使他日渐沉稳。
倒是这孙需呷了口茶,道:“哪位是叶修撰?”
孙需这样一问,反而让叶春秋成了众矢之的,戴大宾朝叶春秋挤了挤眉,满是羡慕地低声咕哝:“叶修撰而今声名远播,连部堂都寻上门来了。”
叶春秋轻轻拿手拍了拍他的膝,意思是让他慎言,而后才徐徐起身,到了堂中,行礼道:“下官叶春秋,忝为翰林修撰,见过部堂大人。”
孙需打量了他一眼,又露出了几分笑意,道:“老夫也是上任不久,便听说近来翰林出了个文武双全的大才子,小小年纪,后生可畏,难得啊……哈……老夫老喽。”
他这样一说,大家都跟着笑,侍讲何茂更是忍不住插了一句:“孙公是老当益壮。”
孙需摆摆手,接着道:“叶修撰以为,这封祭文如何?”
他一面说,一面看着叶春秋,面带微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