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 (第2/4页)

oshiba,偷去吧,偷去吧,大家的偷去吧!人家会贪是人家有能耐,人家敢偷是人家敢赌博,人家能贪是人家有靠山,这,非现在的王木木能管得了的,只是,这些人贪的,其中发自国库的钱,一半来自王木木的贡款,所以,王木木很是不爽!

关于这次西湖整治是用“以工代赈”的财务概念,王木木在前世的教育和阅读中,早已根深蒂固。其中,一些文章这样写:“……杭州西湖苏堤是北宋元祐五年(1090);诗人苏轼(东坡)任杭州知州时;疏浚西湖;利用凭着朝廷给他的100道僧人的“度牒”;采用以工代赈的方法募民开湖;花了20多万……”

“苏轼把这些“度牒”换成了钱。钱不够;苏轼又写字作画义卖筹款;同时提出以工代赈;动员大家参与疏浚西湖工程……”

“作为杭州太守;他在全力对付饥荒和疾疫两大灾害的同时;还把疏浚西湖作为任内的首要任务。经过调查踏勘;苏轼决定用“以工代赈”的……”

“在他的主持下;1090年;大规模疏浚西湖的工程开工。苏轼采用以工代赈的办法;动员二十万民夫下湖淘浚……”

“在他的主持下;1090年;大规模疏浚西湖的工程开始了。没有资金;苏东坡把朝廷给他的一百道僧人的度牒;卖了一万七千贯钱;并采用以工代赈的办法……”等等等等,虽其中有些说法有出入,但有“以工代赈”却是一致的。这里,有说是以今日的“工”来代未来的“赈”的,有说是筹款不足以“以工代赈”来打补丁的,王木木眼下在现场,看得很清楚,这里是前一种情况,想想其实也很简单,你想,凡动水利者,皆农商良好,政府有余资的非灾荒年代,既然如此,无灾无荒,哪能出来个“赈”的概念!

至于有说,这“以工代赈”是以今日的疏浚之工,给以筹款得来之的“钱”“粮”“度牒”算作“赈”,这更不可能!王木木所见如是,从事理的合理性看也是如此,那苏轼在这西湖项目中,本来就资金缺乏,哪能轻易出手自已从朝廷筹来的款项呐?对于工程中的工程款,他也“按揭”了,他是用“以工代赈”来“按揭”的,是用明日的徭役用于今日的工程。不过,对于这个“赈”,王木木联想到了度牒,觉得里面似乎还有问题,但是,这个,暂且放一放,还待验证。

其实,对比于明杨孟瑛的疏浚西湖的“为直银二万三千六百零七两”,苏轼这次的七万七千贯实在是太贪墨了。你算一下,明人,在杨孟瑛的主持下,“为夫六百七十万”,“直银二万三千六百零七两”,相当于每人次的人工为3。5文。而宋人七万七千贯,20万人,相当于每人次的人工为385文。宋明两朝的劳务人工费其实是基本相当的,虽然宋比明富,但明在宋后,此消彼长,可视作两朝的民工劳务薪资在同一层面上。而现在,苏大人的工钱比扬大人的高出100多倍,还要拖个能欠薪的“以工代赈”的油瓶,这不是在骗朝廷吗?骗百姓吗?骗历史吗?骗你我吗?

现在,现实的情况是苏大人还嫌手头资金缺少,所以,整个疏浚工程就偷懒堆出了个“苏堤”。这“苏堤”本非工程中计划的标的,《乞开西湖状》中就没有。所以,当然的也不会有为这意外物配套的其它的设计和制作了,比如,苏堤六桥!堤都没在计划内,桥又从何说起?皮之不存,毛焉能附?

说起苏堤六桥,其实这也是看清这次西湖疏浚的真面目的一个角度。这次西湖疏浚,至此,工程支出,全是劳务费、人工费。一般,一个普通的建筑项目、一项寻常的装修改造工程、甚至于一般的设备制造和铁木劳作,其概算可以这样粗估,就是“工料对半”。即,造一幢房子,10万是材料费的话,人工费也约10万(这里计的是车间成本,不计土地费和各种契税)。随着不同项目的材料的贱贵,人工的难易,这“对半”还可打个50%。所以,一概的预算的人工与材料,都在25%对75%到75%对25%之间,特殊情况例外。眼下的西湖疏浚就是一个很特殊的情况,它的支出,几乎是纯劳务了。

在眼下这西湖疏浚中,湖泥在西湖中挪来移去的,不发生材料费,只发生劳务费。但是,如果要建六桥,则有材料费发生了。而且,那些石块石板的采集、运送、搭建、雕琢,在这个年代,均需专业人士,非一般民工能胜任。这却是现在的苏大人心力、财力不想承受和无法承受的。这,就是眼下王木木只能看到一条实心的土墩,不能看到六桥的原因了。其实,这里可以插一句,说修建苏堤是为了南北岸的交通便利。呵啊,那么一条实心的堆堤,把西湖一分为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