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部分 (第1/4页)

邹汉勋个子不高,长相颇为怪异。他双目深陷,眼珠略带绿色,宽额头,高颧骨,尖下颚,胡须尖硬,说话操土音,外乡人很难听懂。每次出战前,他先喝下几杯酒,袒露一只手臂,手执长矛,刺死不少太平军。太平军对他十分仇恨,奋力砍杀,所以他死得十分难看。

邹汉勋一家五兄弟,都是颇有建树的学者,他的大哥邹汉纪是个音韵学家和地理学家。他的二哥邹汉璜是个医学家。他的两个弟弟邹汉嘉和邹汉章,也对军事地理学颇有研究。

据说,在这些死者中,除邹汉勋以外,陈源兖、马良勋和戴文澜死得最为惨烈。

江忠濬率领乡勇前来增援,未能救出大哥,悲痛万分。他决定留在安徽,搜集江忠源的残部,与太平军决一死战。

在江忠源死守庐州期间,清军的江南大营分出兵力,由和春率领,增援庐州,江北大营则派兵攻占了仪征。但是,和春的援军还没到达,庐州就被太平军攻占了。

江忠源死后第八天,江忠濬募人找回哥哥的尸首。江忠源旧部士卒周昌发冒死潜入庐州城,在古塘找到尸体,发现他面色如生。于是解下衣服,将尸首包裹,在太平军占领区辗转行走,背出城外。江忠濬派人将大哥归葬家乡新宁。

清廷得报后,追赠江忠源总督头衔,赐给他“忠烈”称号,赐予祭葬,赏骑都尉兼一云骑尉世职,褒扬三代,下令在湖南、江西和庐州为他建祠。

1854年,咸丰四年(2)

江忠源是一位颇具特色的近代军事人物,在清廷镇压太平军的战争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他以儒将领兵,对太平军作战“如报私仇”,是太平天国运动初期的一个劲敌。

江忠源钻研经世的学问,对清末军政形势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他善于领兵,从广西打到江西,转战四省,屡战屡胜。正因为如此,清廷在他生前死后,对他连连拔擢,予以殊荣。而后来的湘军巨头如曾国藩、胡林翼和左宗棠等人,则把他视为士大夫出而领兵的先驱和榜样,大力颂扬。但是他眼见得楚军已经在战争中消耗殆尽,却没能停下来招募训练新的勇丁,又投入新的战斗,终于独臂难支,在太平军进击下兵败身亡。

在晚清的历史上,江忠源的表演有如昙花一现。这个湖南人享年不过四十二岁,但他组织和训练楚勇,形成了一套开创性的办法,对后来湘军和淮军的统帅组建军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湘军以“忠义血性”的儒生为将领,兵勇都用朴实而缺少心眼的山农,以及将必亲选、兵必自招、兵归将有的原则,就是从江忠源这里开始的。但他自己并没有将这一原则贯彻始终,导致了他匆匆地结束了军人生涯。

江忠源治军,以赤心对待将士,部属愿为他效死。但是,他对部属的约束也很严格。楚军所过之处,秋毫无犯。每战必定亲自陷阵。指挥作战料敌如神,能以少胜多。守城时,每晚必定巡城一周,见士卒饭菜清苦,便下马上前,拿起筷子亲尝,并说:“巡城饿了,与你一起吃顿饭。”士卒感服,不忍背叛。其他将领率领的骄兵悍卒,见了江忠源的作为,也对他气折心服。

有人当着江忠源,夸奖他的部队纪律森严,江忠源叹息道:“古代的名将用兵,非常讲究‘节制’二字。所谓‘节’,能使进退有法,而心意相交;所谓‘制’,则能使取舍有主,手足一致。我是一介书生,仓卒之间募兵打仗,从来没有加以训练,怎么谈得上纪律?”

不过,江忠源认为自己能够对兵法心领神会,并以此自负。每当大敌当前的时候,他会骑在马上,观察山川形势。见到坡岭重重的地形,他就举起马鞭,对部将指点说:“在这里埋伏一支部队,等到我转战到那里时,你就出兵接应。”

如果眼前是一片平地,但是田畴交错,他也会留下几名骑兵,埋伏在阡陌之间。当与太平军相持,情势危急时,他就会命令伏兵突出,获得全胜。

有人请教江忠源:“将军为什么要在那里安排伏兵呢?”江忠源似乎也说不出所以然。他似乎具有军事天赋,完全凭自己的直觉来部署兵力。

江忠源以规划天下大势,制定消灭太平军的方略为己任。他经常说:“天下大乱,不知何时能了。我应该弃文从戎,专门为国家治兵讨贼。”

在对太平军作战的清军大将中,提督向荣名重一时。但是,江忠源却看不起他。曾有人问他,乌兰泰和向荣比较,谁更优秀。他回答说:“各人看法不同吧。我觉得乌公忠勇,而向公工于心计。以永安战役为例,乌公是南路总指挥,向公是北路总指挥。向公网开一面,让贼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