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部分 (第2/4页)

在这三人之中,却只有刘健是北方人,谢迁和李东阳却都是南方人,而且这对于北方官员来说,已经算是一种不错的形势了。

也正是因为如此,官场上的北方人出身的官员其实是很吃亏的,特别是南方官员不但在数量上比他们多,职位上大多比他们高,所以北方官员在官场上时常受到南方官员的欺压,有什么样的好事都轮不到他们,比如像焦芳,年轻时就受到不少南方人出身的上司欺压,这才造成了他对南方官员十分仇视的态度。

后来焦芳与同为北方人的刘谨联手起来,一举夺得了朝中的大权,焦芳也成为内阁首辅,于是在这种情况下,北方官员才彻底的翻身,而且焦芳也借着职务之便,对南方官员也是大肆打压,这才总算为北方官员出了口恶气,别看现在焦芳在官场上的名声不好,但那主要是南方的官员对他诋毁污蔑,事实上在北方官员之中,焦芳却是有着德高望重之称。

但是很可惜的是,以焦芳为代表的北方官员翻身并没有太久,随着焦芳与刘谨发生矛盾,焦芳不得不告老还乡,南方人李东阳再次掌权,后来刘谨身死,使得朝堂上彻底成为南方官员的一言堂,现在不少当初跟随焦芳的北方官员都被清算,朝堂上的南方官员占据了各个重要的职位,而剩下的少数北方官员也只能守着一些清水衙门,根本毫无做为,可以经此一役,现在的北方官员在官场上已经落到了谷底。

另外更加糟糕的是,现任的内阁首辅李东阳已经将同样是南方人出身的杨廷和选为首辅的接班人,也就是说,等到李东阳退下来后,朝堂上依然是南方官员说了算,若是以后内阁首辅都是南方官员,那对于北方官员来说,简直是毫无希望可言。

搞清楚了现在官场上的形势,再加上对焦芳这个人的了解,周重也就很容易猜到他支持军校的原因的,无非也就是焦芳看到现在官场上全都是南方官员的天下,这让他是愤愤不平,虽然他在总督府重新为官,但想要再次回到大明的权力中心简直是不可能。

焦芳的性格在其它方面都很好,表现的也极有理智,但是只要一涉及到南北之争,他就会变得十分偏激,比如像现在南方人掌握着朝堂上的大权,而且在未来几十年内,北方官员恐怕都没有翻身的可能,于是在焦芳看来,既然自己这些北方官员无法掌握朝堂的大权,那就干脆谁也别想独自掌握,不如让军校成长起来,然后武将们再次崛起,与文官们再次展开权力的争夺,甚至说不定在这种争夺中,北方官员还能从中得利。

也正是抱着自己得不到,也绝对不会让对方好过的心态,所以焦芳才会那么积极的支持周重的军校建设,想到这里,周重也不禁苦笑一声,没想到焦芳都已经八十岁了,却还是对官场上的南北之争如此执着,看来自己日后若是身份公开回到京城的话,倒是要小心注意这一点了。(未完待续。。)

第四百一十四章 正德与军校(上)

将总督府的治所迁往松江,以及学校的事情商议已定后,周重立刻给正德上了道奏折,奏折中详细的将这两件事解释了一遍,其中军校的事周重最有把握,因为他知道这肯定十分符合正德的胃口,至于迁移治所的事,肯定会得到内阁的一致赞同。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当周重的奏折送到京城,并且让内阁与正德看到后,双方立刻起了不同的意见,其中内阁对于四海总督府将治所迁到松江的事十分感兴趣,李东阳等人随意的商量了几下,几乎立刻就同意了这件事,松江府也被他们划为四海总督府的治下。

不过对于军校的事,以李东阳为首的内阁却是坚决不同意,毕竟能进入内阁的人没有一个不是人精,自然也能看出军校这东西对文官系统的打击,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他们自然不同意朝廷再搞什么军校,哪怕这个军校可以增强大明军队的战斗力也不行。

相比之下,正德的态度却是恰好相反,他对于四海总督府治所的事情根本就不感兴趣,毕竟对于周重这个弟弟,他一向都是十分的信任,从来没有其它的想法,更不会像周重那样考虑那么多的事情,不过既然周重想要将治所从双屿港迁到老家松江,这在正德看来可能还有一点私心,不过他并不在意,所以很快就同意了。

不过对于周重提出的军校概念,正德却是十分的感兴趣,毕竟这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带领大军与大明的敌人在战场上厮杀。可惜受制于身份。这个愿望实在有些困难。不过这却依然无法阻止正德对军事的喜爱,对于军校这个新生的事物,他自然也有着浓厚的兴趣,甚至还生出一些自己的想法。

紫禁城西苑的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