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六七章 论功行赏 (第1/3页)

刘大夏说的一番话,引起沈溪的强烈共鸣。

求生是人之本能,就算有人说自己不怕死,但事到临头还是会感到害怕。

刘大夏继续询问沈溪这一路的事情,包括沿途所见所闻,以及在大同遇到鞑靼人围城的情况,当然最重要的是两天前在榆林城西的山坡上用火炮与鞑靼骑兵交锋的前前后后,玉娘之前已经汇报过一次,沈溪再把重点拣着说了一遍,更是让刘大夏满意地直点头。

“沈溪,你悟性很高,不管是学识还是军事才华,都大大出乎我的预料……当初你在福州和泉州时的表现,我还以为是偶然,现在才知道是必然,前途不可限量啊!”刘大夏语气中多了几分殷殷期望。

沈溪连称“不敢”,心里却在想,什么是偶然什么是必然,不过是人逼急了没办法中的办法,凭借的是一股血性和勇气,真要说有什么军事才华,自己都不相信。

一路上,榆林军民出城夹道欢迎。

鞑靼人在边关肆虐了一年多,榆林卫内商贾和百姓比之全盛时少了许多,大多是商屯雇佣的佃民或者是故土难离的民屯百姓,除此外几乎都是军户家属。

军户平时耕种军屯田地,战时则拿起武器打仗,甚至连妇女也要肩负起运输和后勤方面的事情。

子弟兵打了胜仗回来,城中军户无不兴高采烈,比起过年还要热闹。打了胜仗,朝廷就会有颁赏,家中当兵的就会有军功,就算没有军功也会有犒赏。

但也有例外,只要有战争就会有死亡,此番刘大夏率兵北上,从榆林卫征调了四千多官兵,真正能回来的不到三千人。

去四个就要死一个,很多连尸体都无法送回来,这便是身为军户的无奈。

沈溪没有出去享受英雄归来的待遇,事实上城中居民欢迎的也不是他,到处都是呼儿唤夫的声音。

到了巡抚衙门外,刘大夏从马车上下来,点头道:“你要做什么事情先去忙吧,老夫有事找保国公商谈。”

之前刘大夏给了救命恩人沈溪足够的尊重,但刘大夏非常清楚沈溪的身份,根本就不是什么钦差,只是奉兵部之令到边关送火炮,就算取得一两场大胜,也无法改变沈溪不能参与军机的事实。

有公事公办的刘大夏做镜子,沈溪重新认清楚了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打了胜仗也没用,人家照样把这当成你的本份,最多在功劳簿上提你一句。”沈溪腹诽不已,“沈溪啊沈溪,你可千万别相信刘大夏这样的‘忠臣’,他所作一切目的其实跟张氏兄弟一样,不过是为拉拢和收买你!”

包括保国公在内,城中巡抚衙门官员以及延绥镇将领,齐聚延绥总兵府,进行战后总结,但这场战争贡献最大的沈溪,却没资格参加。

……

……

临近夜晚,总兵府那边有消息传出,目前对出击战的得失还在总结,不过基本认定这是一场“大捷”。既然是大捷,就要把战争的大概情况以快马奏报朝廷,让皇帝第一时间知晓情况,至于具体战果、死伤情况和参战人员的战功,要过几天等一切搞清楚了再行上报。

从目前的情况看,沈溪肯定不会是首功,首功是刘大夏,这个不用别人去为他申请,因为刘大夏是这次出击计划的实施者,昨日那场绝地反击的大胜仗,也是他亲率兵马完成的。

至于次功,也不是沈溪,而是目前担任延绥巡抚的保国公朱晖,以及刘大夏手下那些将领,尤其是在危急关头保护刘大夏的那些人。

这么排下去,沈溪的功劳不知道要排到多少位。

至于刘大夏所言要为他请功,沈溪不知道真假,看情况或许只是为安抚他而作出的承诺。

战功方面,沈溪确实没收获什么,可他却获得了人心。

不仅仅是昨日跟着他出去打仗的那些人,就连凯旋的将士也都纷纷询问昨日到底是谁领着炮兵把他们从死亡线上拉回来,当听说是今科状元,也就是钦差沈溪后,他们除了交口称赞和钦佩感激外,更是把沈溪的恩德牢记心底。

当天晚上的庆功宴在城中各处军营举行,沈溪刚被人请到巡抚衙门附近的中校场,就见校场的空坝上点起一堆堆篝火,士兵们架火烤马肉,炖马肉汤……战场上倒毙的马匹实在太多了,自然成为最佳的肉食。由于气温很低,这些马肉可以保存很长时间,接下来的日子,榆林城仅靠马肉就可以支撑一段时日。

这一天不仅有马肉,难得的是还供应白酒,这可是很少见的情况。

“大人,就差您了,酒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