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部分 (第2/4页)

良博起身说着:“主公待我们亲厚,我们敢不效死,我们也会注意休息,请主公不必为我们身体担忧。”

张攸之笑着:“臣比良博还小着三岁,年轻着呢!”

王弘毅一笑,取了金冠来戴上,咳了一声,顿时帐内气氛就不一样了。

王弘毅不立刻上座,从案上抽出两封折子,递给两位秘文阁的领班,说着:“你们看看吧,一封是关于薛远和张玉温的迁民,一份是关于郭文通,都不长,你们先看着。”

说完才上了座,神清气明的喝着茶。

“薛远和张玉温的迁民,大体上不错,这折子上报告的是有些刁民和土豪乘机脑事,昨儿消息都到了,自请处分,你们看着办吧!”

张攸之和虞良博都凝神看着折子,片刻后,虞良博咳嗽了一声,上前说着:“臣已阅完,有事禀告。”

王弘毅看了看,点头说着:“说吧,你们两人都是秘文阁领班,张玉温也是秘文阁出身,不要存有顾虑,秉公参议就是了。”

虞良博就说着:“是,臣以为,薛远的举政,一是主公的命令,二的确是有益于百姓,这大处上就没有错!”

“至于这次五百半途迁移的流民起哄闹事,不肯迁移,甚至还扣压了官吏,这就是实务了!”

“实务不能比大处大,臣以为,就必须狠狠镇压。”

“至于闹事的原因,是薛远和张玉温严酷,不给饭吃,还是有人趁机闹事,统统等镇压后再调查,以作发落。”

不想虞良博对这方面,却是狠辣之极。

王弘毅听了这话,沉思片刻,突然问:“张攸之,你看怎么办?”

张攸之低着头想了一阵,说:“这没说,薛远手上有兵,让薛远立刻镇压,拿住为首审判,大军在行,出这事,就必须狠狠镇压,我同意虞大人的意见。”

“当然事情的来由,必须弄清楚,剿杀错了不怕,怕的是有人效法,无论是官,是民,是民间。”张攸之思量许久,缓缓说着:“主公,这事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在这时影响很大,严令封锁消息,不得妄自传播,同时应该派十三司以及有司调查,迅速处理,不能拖延。”

王弘毅听这番安排,觉得很是缜密,看了一眼,笑:“不错,这事就交你办!”

张攸之答着:“是!”

王弘毅望着外面,说着:“这事就这样,还有郭文通的事——张攸之你说说。”

“是,臣以为,此事不难。”

“首先,这汉中城虽然城厚,经过十日不停的轰击,早已经伤痕累累,若是集中轰击,三日必破。”

“其次,根据第二次送来的情报,郭文通破梁川郡,损失不小,有七千人,郭文通现在本部,不过二万,久战疲倦,他敢过来就是利令智昏!”

张攸之说到这里,斩金截铁,众人都肃然动容。

满帐中静寂,只听帐外簌簌风声。

“不过郭文通这二万人,都是精兵,秦川之兵,百战之士。”张攸之皱眉说着:“屡次大战都用着他们,特别是还有着五千人的骑兵,这实是可惧,若是大战,我军虽胜,折损怕也不小。”

说到五千骑兵,的确使王弘毅皱眉,听完张攸之的话,他微微仰脸望着帐上,沉吟片刻,说着:“秦关有骑兵,荆州有水师,都不好打啊!”

说罢叹息,片刻,又说着:“说吧,我们应该怎么样办?”

张攸之一躬身,说着:“主公缓打汉中,是为了考查郭文通的心意,现在已经出来了,主公就必须一举破了汉中,才能在汉中城下决战,又一举攻破郭文通。”

“依臣看,打下汉中是关键,现在主公可派一先锋,稍稍阻击,等汉中平了,再引兵到城下不迟。”

现在,汉中有兵一万,如果郭文通来的快,还没有彻底平定,反就是王弘毅里外受敌了,虽然这可能性很少,也不可大意。

“说的不错,那就用樊流海的龙骧都,让他率本部去阻击。”王弘毅点了点头,说着,作此决策。

此时,一处山顶上,昭德祠。

昭德祠是一高台筑楼祠堂,本是纪念前朝大臣萧阳而建,有前朝书法大家所提。

由于安定汉中,活命数十万,又明智等待真主投靠的功绩,萧阳死后,自发受到了百姓建庙。

《汉中志》卷91云:“(萧阳)殁,时人哭之恸,权葬于峙山,又立祠于山,有纪功碑,灵应录见于庙云。”

记述时用一“权”字,说明立庙仓促简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