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部分 (第3/4页)

些话,全是编造的。”“为什么要讲那些假话呢?”黄克诚和蔼地问。“起初搞‘抢救’时,我讲的是真话,可是人家不相信,反而对我进行‘抢救’,开大会小会,进行斗争、逼供,我被整得实在没有办法,只好瞎说一气,问什么就说什么,说得有鼻子有眼。

这一来,我反而受了表扬、优待,还受到欢迎……所以,我就索性乱编乱说起来。“那个女同志一边哭,一边说。黄克诚听完这一切,真是哭笑不得。

他赶紧将情况告诉了二师政委谭震林。他感慨地说:“这种‘抢救’法真是害死人呀!”

接着,他问谭震林:“你们二师搞出了多少特务?”“每个团都数以百计吧。”谭震林毫无保留地坦言道。

“哎呀!谭老板,你一个团里有那么多特务,部队又离敌人这么近,你又在审查他们,部队还不乱了套,全跑光了?”黄克诚又问。“谭老板”是大家对谭震林的亲切称呼。

谭震林老实回答:“没有啊,一个也没跑过去。”

黄克诚这才说:“老兄,你快回去给人家平反吧。你那么整人家,人家都不跑,哪里有这样的特务?”

一句话,点醒了谭震林。

黄克诚专门针对此事,与饶漱石进行了交谈,向饶漱石谈了自己对搞“抢救”运动的意见。

饶漱石也觉得这样“抢救”不对头,因而他同意黄克诚提出对被“抢救”

干部进行甄别平反的建议。

祸不单行。

黄克诚开完会后,刚返回驻地,华中局发来电报,指示三师立即将三师政治部保卫部长杨帆抓捕,押送华中局,并且特别说明,延安有人供认杨帆是特务,需要逮捕审查。

黄克诚又是一愣,觉得难以置信。

杨帆是北京大学毕业的高才生,曾经受党的委派,在南京从事左翼文化的领导工作。后来,调往皖南新四军军部,担任叶挺军长的秘书。“皖南事变”发生后,杨帆历尽艰险,从皖南突围,来到苏北。杨帆这个人,意志坚强,才华出众,工作能力强,陈毅对他十分信任。当然,他也有点清高傲气,遇到不大顺眼的事,总爱出面抱打不平,不免得罪一些人,而且遇到不顺眼的人,杨帆也不隐藏自己的半点怒气,白眼视之。所以,大家送他一个绰号“怪才”。

但是,这样一个人,也不见得是什么特务呀!

黄克诚绝对不相信杨帆是特务。

情况未经证实,我决不能在三师逮捕任何一个毫无真凭实据的人!黄克诚下定决心。于是,他叫来杨帆,告诉他华中局让他去开会,并派了部队护送他前往。

杨帆来到华中局驻地,当即被逮捕关押。

不久,经过审查核实,杨帆的确受了冤枉,于是饶漱石释放了他,并向他道了歉。

“我宁愿错放,也不能错杀!”黄克诚诤诤誓言,历史将会永远铭记。

1944年初。

为了战胜日伪封锁造成的经济困难,黄克诚主持并颁布了《第三师兼苏北军区关于开展生产运动的训令》:发展生产是党中央十大政策之一,是我师当前中心工作之一,是克服困难,减轻人民负担,继续坚持抗日根据地的物质基础,师政(治部)特号召全体主力及地方部队,在不妨碍战斗的条件下积极开展生产运动,并有如下决定:一、部队年发展生产的目的是改善大家生活,解决部队部分困难,在目前敌后环境还不能做到丰衣足食解决全部困难。至于私人生产,为解决大家困难,并往往流为浪费者,应加禁止。

二、生活方针。(略)

……

三、动员与组织为发展生产中之重要关节,各级首长要负责推动,亲自动手,提高生产积极性,研究改进生产方针,调查土质种子等及地方经验,总结生产中经验教训,以不断改进,在生产运动中须严格注意爱护群众利益,如租地借工具等,不得对群众有所妨害!

此令师长兼政委黄克诚副师长张爱萍参谋长洪学智政治部主任吴法宪副主任杨光池大生产运动在苏北轰轰烈烈开展起来。

黄克诚严以律己,不但想主意,出办法,而且亲自动手种菜、拾粪,身体力行,作出表率。

发展生产的同时,黄克诚也十分注重厉行节约。

一天,新军装下发到了三师和苏北军区各部队。

许多同志一看今年的新军装,全都愣住了。只见军装根本没有往上翻的衣领,军帽也去掉了折起的布圈,不像多少年来大家穿着的军服了。

“这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