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部分 (第2/4页)

人心神剧震。

大厅内众人皆脸色骤变。

这时,裴行俨方快步奔了进来,急报道:“陛下,突厥大军从四面八方围来,足有数十万之众,已经将雁门郡城团团围住。是突围还是据守,请陛下定夺!”

杨广脸上顿时露出惊惧之色,一时之间张口结舌,紧张得说不出话。

宋老生却是十分沉着道:“陛下莫急,我们有十万大军守城,且粮草可吃一个月左右。这又不是骑兵在草原上对战,突厥人的骑射优势根本无法发挥。雁门郡城城墙坚固,非定襄可比。且突厥人不擅攻城,只擅骑射。微臣建议,只需派军队上城墙坚守,定能等到鱼老将军和来老将军率十七万步兵到来。”

李世民这时却眉头一皱道:“宋将军,你的提议虽然不错,但让突厥人这样围城进攻也非上策啊!鱼老将军和来老将军虽然都是经验丰富的老将,但他们所统率的却全是步兵。如果突厥人派一部分兵力围困雁门,再以主力进攻两位老将军的后军。在这一马平川的河东荒原,只怕两位老将军会凶多吉少。如果后军败北,困守雁门的我军便成瓮中之鳖了!”

李世民的话让在场众人均为之色变。这种情况的确是大有可能发生的。

宋老生和裴仁基对视了一眼,却都微微摇头。他们不是没想到这种可能性,但之所以没有提出突围。乃是知道以杨广的脾性,断无可能抛弃嫔妃,自己骑马逃走。

果然,杨广只是略微犹豫了一下,随即便否决道:“朕的皇后和爱妃皆不会骑马,如若不能带上她们一起撤走。朕决不会独自离开!”

裴仁基叹了一口气,只得为杨广辩解道:“强行突围的确不是最佳的选择。外面的突厥骑兵数量众多,野战非我军强项,突厥人的骑射功夫的确厉害。如果陛下出城,被俘的可能性更大!”

“是啊!陛下如果离开的话,对城中守军的士气打击也很大!没有圣上坐镇,雁门郡城能守多久也是个大问题!”裴矩连忙反对道。

他可清楚,如果杨广在城中,那周围的隋军,不管是罗艺、屈突通,还是鱼俱罗、来护儿都会来救。可如果杨广跑掉了,那这些军队肯定都是去保护圣上去了。谁还顾得上他们?

裴蕴、虞世基等人稍一思,也想透了这其中关节,立刻也纷纷发言,反对杨广突围,认为留守城内才是最佳之策。

杨广稍微平静了一下自己的情绪后,方取出自己的尚方宝剑,递给了王仁恭道:“王将军,你久镇河东边关,与突厥人作战十余年,且对雁门郡的情况又熟悉。朕就任命你为此次守城战的最高统帅,城中一切军民皆归你调遣。谁若不听指挥,你可先斩后奏!”

王仁恭立刻跪倒在地,双手举过头顶,恭恭敬敬地接过宝剑道:“臣一定恪尽职守,宁可自己性命不要,也要卫护陛下安全!”

于是王仁恭敬立刻调集五万禁军上城墙防御,同时下令沿城墙一带的民房全部拆除,这样既能避免突厥军射进火箭,将城中房屋引燃,又能将所得的砖木石块用于守城防御。

随着王仁恭的一声令下,雁门郡城中,一座座房屋被推到,柱梁门窗皆被锯成数段,充作擂木,房瓦和砖石都被充作滚石,就连砌地基的大石也被士兵撬起,搬上城头用作防守。而被拆毁房屋的主人则默默站在一旁,没有一个人反对。他们都很清楚,如果城破,必然性命不保。

所以,他们没有人呼天喊地,只是静静地收拾自己的财物,然后走进了旁边早已准备好的帐篷内。

当金色的阳光照耀在城头时,数万隋军士兵已整整齐齐地站在墙头,目光严峻地注视着城外的突厥大军,每个士兵脸上都流露出惊惧之色。四十万突厥大军已经全部抵达,将雁门郡城团团围住。在城外数里的距离内,一座座营帐拔地而起,延绵数十里,根本望不见边际,将雁门郡城围得水泄不通。

雁门地处边塞前线,城内姓早已习惯了战争,在动员令下之后,城中姓并没有惊慌失措,对于他们来说,突然跑到城里来的十万禁军,对他们的侵扰还大一些。

王仁恭看着一捆捆利箭从军械库中抱了出来,一筐筐石块、一根根滚石擂木都被运到了城墙之上,所有能走得动的隋军,都被分作了两班,一班走上城墙防守,另一班则在城墙内根休憩,准备待城头上形势不妙时就增援。

雁门郡是王仁恭苦心经营的,河东边关四镇之一,另外个是马邑、楼烦和榆林。城内姓也是久经战阵,经过动员之后,不少青壮民夫也被分发了武器,上城头上巡逻。他们虽然战斗力不行,但运运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