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0部分 (第2/4页)

万人的军队,可谓是刘氏父子在益州苦心经营多年的成果,战斗力也是最强的。

即便是被刘璋一直信赖的张任,要想调动这五万大军,必须要有刘璋的调令才行。也就是说,张任名义上是兵马大都督,但唯独这五万大军,不是他随意能够调动的。

而被任命为中郎将的吴懿,虽然职位不高,但其身份地位,却足以和张任平起平坐,因为他是很早就跟随刘焉入蜀的将领之一,见证了刘氏从益州崛起的一点一滴,也参与了很多重大的决策,深得刘焉的信任,后来他的妹妹更是成为了刘焉的儿子,刘璋之兄刘瑁的妻子,除此之外,吴懿因为年轻较轻,和刘璋的交情也非常深厚,是刘璋可以托付生命的挚友。

与张任不同的是,吴懿虽然深受信赖,却一直不喜欢拉帮结派,也时常将外人送来的礼物都拒之门外,正因为如此,刘璋对吴懿才越来越信任。

而且,吴懿的家室也十分显赫,他祖籍陈留,其叔父吴匡当时在大将军何进麾下为将,而那个时候刘焉是太常,而吴懿的父亲当时则任职太祝令,正好在刘焉属下,而且刘焉和吴懿的父亲关系非常的要好。后来吴懿的父亲病故,临终前,将吴懿等人全部托付给了刘焉。刘焉入蜀时。吴懿带着全家老小。连同叔父之子吴班的一家人,都跟随刘焉入蜀,一直在刘焉帐下为将,后来在入蜀时,吴懿屡立战功,逐渐成为刘焉军中的一员得力战将,并且深受刘焉的喜爱,更在刘焉的几个儿子先后死于非命之后。要认吴懿为义子。

但还不等到吴懿被刘焉认为义子,刘焉先已经重病不起了,此事也就此作罢。刘焉死时,吴懿更是成为了托孤重臣之一,后来更是借助东州兵的势力平定了赵韪的叛乱。

后来,东州兵遭到排挤和冤杀,吴懿便暗中帮助了不少东州兵,收编到了自己的军队里,经过多年的严格训练,才和当地的蜀人融合成为了现在的五万军队。

然而。吴懿却从来都不愿意涉足政治,不愿意过多的去干涉刘璋的事情。但每当刘璋要做出什么疯狂的决定时,吴懿总是出来阻止。

即便是势力如日中天的张任,见了吴懿,也要客客气气的。但是两人因为政见不同,所以也是明合暗不合。

张任是地地道道的蜀人,也是一位非常有军事才能的将领,其才能甚至要在吴懿之上,所以在他当权之后,便大肆排挤东州兵,大量启用蜀人,而且权力熏心的他,还开始拉帮结派,势力一度暴增。

而相反的是,吴懿本身就是外来人口,他始终忘记不了自己的特殊身份,还经常向刘焉、刘璋献上建议,让他们尽量任人唯才,不管是什么身份,只要有才华就行。刘焉入蜀时,由于人才的缺失和蜀人的排外,刘焉接受了吴懿的建议,大肆发展东州兵,更让吴懿组建东州兵,发展东州兵。那个时候,东州兵在吴懿的手中一度发展壮大,护卫着刘焉在益州的地位逐渐稳固。后来,也是因为东州兵自身的原因,其中的一些首领权欲熏心,甚至心怀不轨,想要推翻刘焉,吴懿发现这件事后,便果断的上奏刘焉,并且设计杀害了不少东州兵的将领。

但是从那之后,东州兵便被一再打压,不再受到信任,就连吴懿也受到了牵连,被贬为庶人。直到赵韪造反时,吴懿才被重新启用,而那时,吴懿又重新利用昔日的威望,迅速的拉拢了一支兵马,帮助刘璋平定了叛乱。

之后,刘璋感激吴懿的所作所为,便任命其为中郎将,负责统领兵马驻守在青城山下,拱卫着成都的防御。

从那之后,吴懿便一直在青城山一带,逐渐发展壮大,尽心尽力的训练军队,并且暗中招揽了不少东州兵,和当地的蜀人混合成为一支军队,几年之后,这支军队便成为了益州的一支精兵。

但是,吴懿从此不再过问政事,对外界的人和事情也不闻不问,反而越来越得到刘璋的额信任。

青城山距离成都很近,张任骑着快马,眨眼的功夫便到了青城山脚下的那座军营。

这里不是张任第一次,但每一次来到这里,张任都要收起他在别人那里的一副高高在上的架子,因为主管这里的中郎将吴懿,是一个非常不好惹的人。

张任从军晚,他的主要战绩表现在对付张鲁和平定南中的少数民族叛乱上,跟吴懿相比,他更年轻,更有才华。但是他得到的信任,却始终没有吴懿的多。

有时候他自己都很纳闷,吴懿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能够让刘璋对他如此信任。至少从始至终,张任还从未见过吴懿一面。

不管什么重要的场合,吴懿一概都不参加,总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