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部分 (第1/4页)

中必定含有特别的金属,一种稀有的金属,这种金属矿极难获得,提炼更难。锰、铬、钼、钛、铅、锌、铜、铁等金属的不同组合,所铸造出来的器物,其强度、硬度和韧性都不相同。”

致于铬、钼、钛长得啥模样,如何提取,刘通也不甚明了,只提示藏在各种金属矿产之中,大家慢慢去摸索。暂时提炼不出没关系,器具里头含有特殊金属就可以了。

刘通接着说道:“大家知道,眼下之所以炼不出精钢,最大的原因在于炉温不够。要想炼出精钢,必须增加炉火的温度,铁的炼制需要1300度,钢的炼制需要1500度。我们可以增加炉高,来提升炉火温度。”

有人问温度如何判别,刘通作出解释:水在零度开始结冰,人体的温度一般在三十七度,沸腾的水是一百度。温度的测量器具古已有之,譬如汞柱温度计就简便易用,其他还有,大家都拿来试试。我们搞生产,一定要温度计,只有做到精密化,才能精益求精,更上层楼。

又有人问:刘大人如何断定炉高和温度?

刘通笑道:“这是推算,大家去试了就知道对或不对。”转过头来又问汪国机:“咱们的匠人能砌出20丈高的炉子吗?”汪国机思索一会,回答说15丈问题不大,20丈有点难度。

刘通握拳一击:“好,明天开始尝试炼钢。”

刘通少年时到过锅头厂打零工,后来办案又到过钢铁厂,对炼钢的起码要求有所了解。就古代的宝剑问题还特意请教过钢厂的工程师,据说宝剑之中含有一定比率的稀有金属,当时刘通还为古人的智商大为折服。致于比率多少,倒是没留意。

目前没有钢筋混凝土,超过70米的高炉不牢靠,等以后炼出钢材、炼出水泥,再建70米以上的高炉,就好办多了。

回去之后,刘通召集一干匠人商议炼钢之事。

首先是高炉的设计。高炉是古人的发明,名称也是古人所起。主高炉:立椎体,下宽上窄,高50余米合15丈余,烟囱中空5-6米合1丈6-2丈,壁厚1米合3尺。材料:用耐火砖。砖的耐火温度大大超过钢的1500度。

其次是选址。试验高炉应选择品质高的铁矿区,就地取材,要适宜建冷却槽,水源应当充足,旁边要有地方建立仓库,便于运输和储存。

第三是燃料。燃料有二种,一是木炭,二是煤炭。山东多产煤炭,燃料不成问题。

方略既定,众人分头行动。刘通定下一条纪律,所有知悉人员必须严守机密,否则军法从事。试验场所派有军士把守,闲杂人员不得入内。

虽说集中了优秀的工匠,但第一次建超高的冶炼炉也非易事。烟囱内壁、外壁的要求是不同的,内壁以弧形向上缩小,外壁可以直线向上缩小。这些难不倒能工巧匠,古人能够建造跨度极大的拱桥,而高炉早已存在,如今集思广益,加以改进,不一日大功告成。

高炉共有三座,第一座高10丈,第二座高12丈,第三座高15丈。一号炉炼生铁,二号炉炼精铁,三号炉炼钢材。

接下来的事情是入炉点火,试炼钢水。炼制之时,炉底以煤炭、焦炭为燃料,炉顶入料,以铁链垂吊倒入炉中。一号炉倒入铁矿石,二号炉倒入生铁,三号炉倒入精铁。铁水熔炼之后从炉底流出,从而得到不同纯度的钢材。

经过试炼,第一炉的生铁质量已经大大超过从前,经过二炉、三炉再次去除硫、磷等杂质,钢铁的韧性、强度大大增强。致于钢材的去痒问题,目前还没有良方。

试验组召来山东最优秀的冶炼师,大师们经验丰富,又有汪国机等人共同参详研究,在全天候密切关注下,终于出炉第一锅钢水。人人屏住呼吸瞪大了眼睛,就像年青的父母看着头胎孩子的诞生,既紧张焦虑,又充满期待。

等钢水冷却,大师们试了一下钢材,大声欢呼。钢的韧性和硬度远超以往精铁,真的是钢,而不是铁。匠人们奔走相告,手舞足蹈。全体员工大庆一日,比过节还高兴。

首战告捷,给了大家充分的信心。此后匠人们一步步试验不同强度、硬度、柔韧度的钢材以及不同的合金钢。局限于当时的生产力,采矿业水平还不高,钢的产量受到制约,其优质程度和品种也还在有待提高。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以后的事情就顺畅多了。

对于《梦溪笔谈》,刘通极为重视,他让人把《梦溪笔谈》译成白话,审阅后刊印成册,取名《梦溪新书》,每个匠人人手一册。在其控制西北、独撑一方时,予以印刷出版,推向市场,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