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相约白堤 (第1/1页)

杭州西湖的白堤,是唐中期诗人白居易(字乐天)主持修建,是处风景秀美的地方,适合情侣及家人一同游玩。 苏子瞻本人非常推崇白乐天的'中隐'的处事哲学,但不敢苟同其晚年自甘堕落的生活方式。 他已决定以此为诫,无论何时都要爱惜自我的名声。 今日,他与南陵温们相约于白堤,考察环境,刚好借机也给这些小年青们讲述些人生的智慧。 苏子瞻的职务是通判杭州,相当于州监,有代表中书监督地方的职责,但由于黄德和是以按察使身份代杭州知府,便能把他监督知府的权力给完全取代,让其变成了一个'传话筒'。 这要放在以前,苏子瞻早就拿出各种律法当令箭,处处与这位上司对着干了,但在经历过辽国驸马叛逃一事后,苏子瞻已经明白了,就算道理全在自己手里,也必须得有斗争的方法和技巧。 而且南陵温等几位小年轻,都已经来提醒自己要沉住气,防止黄德和借机生事。 这让苏子瞻也会反思自己冲动的性格,因此这次对待黄德和,他改用了绵里藏针的方法。 他常以劝话和拉家常方式,暗示黄德和行事已违背了已有的判例和大宋律法,如果言官出面弹劾,自己也会被牵连,希望黄德和做事前务必三思。 而且,苏子瞻还一个劲的给中书省上书,所有奏折黄德和都看过,苏子瞻都是在极力夸赞他勤政为民的。 有时候还会细说了黄德和修改的政令,并分析此政令长期下去,杭州府必然大治。 中书里的人虽然对这类奏折有摸鱼的习惯,但如果同类型的奏折多了后,他们也会反应过来: 苏子瞻这是在说明黄德和的胡作非为。 中书这边,也不敢拿税赋重地开玩笑,它们也下了一道命令,要按察使不可冒进,要多与下属商量,集思广益。 黄德和肯定也反应过来,不能让对方太闲,于是干脆挑了个最复杂的问题给苏子瞻:疏浚西湖。 彼时,西湖因为年久失修,多处路堤已不能通行,且面积也因为堆积的泥沙甚多,越来越小。 朝廷上也经常有人提及要治理西湖,但都没有很好的可行方案且耗资巨大,让计划一再被搁置。 这时候让苏子瞻和南陵温们来治理,黄德和的算盘也打的很清楚,如果他们提不出好的方案,便直接问罪,借机削掉一些权利。 若是提出了可行方案,便在人力物力上加以节制,逼对方犯错。 当然,出人意料的是,苏子瞻听到这个提议后,没有要求一丁点的考虑时间,立马就答应了下来。 他还提出要用上南陵温等几人,如此让黄德和也没有了拒绝的理由,肯定开口答应。 如此,便有了苏子瞻相约白堤的事。 苏子瞻今日是早到,他观察好四周环境后,选择在白堤某处入座,时不时看向远方打量几位小辈身影。 时刻已到,路上还不见任何人迹,但见湖面上出现了一只小船。 等船近一点,苏子瞻发现了南陵温、张可秀、赵仲明三人分坐船头和尾部。 靠岸后,南陵温便先是一个劲的招呼苏子瞻上船,然后又假装憨厚的表情说: “苏大哥,快憋坏了吧!怎么能让如此小人当道!” 苏子瞻知道南陵温的不'老实',这是要来试探他的心境,因此故意不踩踏板,而是一个来了一段助跑,直接跳上船身。 苏子瞻站定后,笑着说:“得了,你要是再敢嘲笑大哥,今天晚上又把你喊起来,灵隐寺听说也经常闹鬼,我们一起去捉一捉!” 南陵温赶紧换上求饶的表情,他赶紧指了指船上的一个小方桌,笑着说: “今天不搞个'肴核既尽、杯盘狼藉',谁也不准下船!” 苏子瞻听完,无奈的说:“得了,又来背诵我的文章,要不我再给你送几册文集,看会不会有'文字狱'!” 苏子瞻此话,虽是在调侃自己因为给辽国公主写词获罪,但也能间接证明他已经心态平稳。 见状,张可秀接话,她说: “苏大哥果然豁达!依据政令,白天要考察的地方颇多,先动身吧!不然那厮还不知要搞出多少名目来?” 四人都明白,张可秀所说的那厮便是指黄德和,所说的任务便是黄德和的政令:疏浚西湖。 苏子瞻同意,在与赵仲明寒暄几句后,四人便齐力把船划到湖中人迹罕至处。 随着时间的流逝,太阳光慢慢褪去。 这时候船头也传来阵轻寒风,湖面上已开始起了少许雾气,猛然一看,会让人有种临万顷而茫然之感。 苏子瞻一个人站到船尾处,他准备吟诗一首,但想到还有任务未完成,便说: “你们直接把船划到湖心处,而不是去实地勘探,看来已经有如何治理西湖的方案了!” 赵仲明说:“陵温兄弟早已经谋划一切,今日是专门来喝酒放松一下的,这样才不怕被黄德和的人监视!”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