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 (第2/4页)
于尼山。”
三王子笑道:“四弟可知他父母为何给他取名‘丘’么?”
四王子愕然的道:“这个…我就不知道了。”
三王子笑道:“四弟是对尼山不了解,我去过那里呢,尼山周边四峰高耸,可是第五峰的中峰反而低矮……”
“这个,”四王子笑着打断三哥的话道:“跟他的名字有什么关系?”
三王子笑道:“当然有关系。据说孔老先生生下来时,他的头顶四周高于中间的凸顶,就像尼山的山势一样,所以他名‘丘’,字‘仲尼’也!”
四王子听后,忍不住大笑道:“老先生的脑袋竟然是第二座尼山了?”
三王子也大笑的回道:“可不是么,‘仲’乃‘二’,既指他的排行老二,还暗和‘第二座尼山’之意呢!”
“哈哈哈!”四王子已经笑得喘不过气来……
不过,四王子很快看见秘密档案上写有这样的字句:“孔子生而首上圩顶,故而名丘。”
再有一段写道:“孔子生有异相,牛唇虎掌,鸳肩龟背,海口阔耳,顶门状如反宇……”
三王子看了,也很惊讶,道:“看来,传说还是真的呢!”
四王子笑道:“没想到老先生还真有这样的私人秘密!”
“算了,我们对老先生,不要光是猎奇,还是重点看一看他是否为大周出过力吧?”
二人又往下看——
他们特别注意看孔子离开家乡的时间,发现孔子从一岁的庚戌年起,直到癸未年(注:公元前519年),即周敬王元年,鲁昭公二十三年,那时的孔子已是三十三岁的年龄,之前的记载的一直都是“孔子在鲁”,到了第二年,三十四岁的孔子才在鲁昭公的支持下,第一次来到洛邑,学乐于苌弘,问礼于老聃,观明堂,入厉穆庙,多方学习。
看到这里,四王子道:“孔夫子来过我大周,是来学习礼和乐的,拜过苌弘大乐师为师,还向大智者老聃请教过礼呢。当然,这些资料与课本上的历史完全相同!”
二位王子又继续查了孔子的档案,上面记载说,孔子在周敬王四年、鲁昭公三十六年(注:公元前516年),他时年三十六岁,去了齐国。两年后,孔子回到鲁国,直到十八年后的周敬王二十三年,即鲁定公十三年(注:公元前497年),五十五岁的孔子第二次离开鲁国,在外流浪十多年,周游列国,等到年届六十八岁,才满头白发的回到故国,自此再也没有离开过鲁国,到周定王四十一年、鲁哀公十六年(注:公元前479年),周历四月十一日(夏历二月十一日),孔子寝疾七日而殁。
按照孔子的档案,他老人家只是在三十四岁那年到过洛邑,周敬王从那年的前一年开始坐上王位,一直到孔子去世时还在位上,但是却没有一次接见过他;也没有他来洛邑请求大王给予他尽忠机会的历史记载;就是在他周游列国漫长的十多年中,也没有他与大周任何行动上联系的记录,这不得不让四王子感到疑惑,也因此引起三王子的怀疑。
他们根据《论语》记载的内容,从中完全可以看到一位热爱周礼,钦佩周文王、周武王、周公旦,差不多可以抛头颅、洒热血,随时效忠大周王朝的一代圣人孔丘先生。可是,他的行为却像是换了另一个人,让人非常失望,名字虽然还叫孔丘,但却是一名与大周王朝非常隔膜的冷冰冰的孔丘,他虽然拜访了列国七十二名国君,跑到诸侯国去求官想要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但是,他却从来没有打算到洛邑来碰碰运气,也没有不耻下问的问一问周敬王要不要临时工——说不定这里还有正式工的好工种也未可知——问题是你自己没有来试试呢!据说,鲁定公八年,阳虎叛乱前夕,公山不狃以费邑叛,使人召孔子,他都迫不及待想做官,差一点就一失足成千古恨(成为反臣贼子),后因子路坚决反对而未成行,不然他的个人档案之中怕就会有历史的污点了。问题是,他对洛邑的大周政权,却怎么能够视而不见,从来不来招惹呢?
于是,两位王子明白了别叔的感受,知道别叔为什么要骂孔子是“口是心非、虚伪的政治小人”了,无论任何人,他们只要了解孔子的行为与言辞有如此巨大的反差,怎么也都会得出这样相同的结论来的。
四王子望着孔子的个人档案,百思不解,不得要领。
三王子突然想到一个去处,道:“查咱敬王的机密档案,看里面是否有补记?”
四王子一听,笑道:“刚才我正查看别叔的对话,就是查的那个地方,你一吓我都吓忘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