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部分 (第2/4页)

头致意,老表们“噼噼啪啪”冲他鼓掌,有的甚至高喊口号:“向蒋专员致敬!向蒋专员学习!”这哪是欢迎同乡军官,分明是欢迎“父母官”嘛!老表们的逻辑很简单:蒋专员没有错,催交公粮是为公,乡长野蛮一点是乡长的错,专员道什么歉!小蒋已经挣回了几分面子,倒弄得赶来为温上校助威的几个军官尴尴尬尬,很没面子站在一边气哼哼地发愣。偏偏小蒋姿态一高再高,还十分热情地走前来跟他们握手问好,搞得他们更不是滋味。

貌似低头却更加挺起了胸(2)

祠堂里已经摆好十几桌酒席,为温上校压惊洗冤。没料到越压越惊,越洗越冤。蒋专员那席讲话竟处处棉里藏针,太不让他舒服了。

蒋专员端起酒碗敬了他后,就洋洋洒洒讲了起来。“父老乡亲们!各位军官代表们!我们政府的工作人员,从上至下,包括我专员在内,都是人民的公仆,是替你们办事的。公仆中有人态度蛮横,这是要不得的,不论是对军官还是对老百姓,都不能耍蛮横。我身为专员,教育不好,责任由我负,我理应来这里向大家认错陪礼。这是第一碗酒,为温军官压惊,你受了委屈,我向你诚恳道歉!”

小蒋一饮而尽,掌声雷动。温军官也不能不喝,却受“宠”更惊。

小蒋还没有完,他又讲开了:“父老乡亲们!革命的同志们!军民本是一家人,当兵光荣!当兵救国!国是我们的巢,家好比是蛋,巢破了,蛋必打破;国亡了,家又怎能保得住?这些年我们尽力优待出征军人家属,老人送百寿堂,子女免费受教育,有病可免费治疗……这第二碗酒,为军民团结干杯!”

这第二碗酒把那些傲慢的军官触动了,温上校更是发“瘟”了。

“国巢家蛋”、“当兵救国”论只是他的铺垫,小蒋兴致勃勃,端起第三碗酒点题了:“大家都知道,民以食为天。赣南是军事要地,前线的后方,驻军多,过境部队多,难民来得多,他们都要吃饭!我们办起了交易公店,实行粮食公卖,这是为了保障人民起码的生活需求。粮食的来源,除了向上级申请调拨和指定大户出售外,我们只有向农民按田亩征购,这是你们光荣的义务!这第三碗酒,我敬积极完成征购任务的乡亲们!”

他又一饮而尽,老乡们也一饮而尽,惟有军官们却喝不下去了,这不是打耳光不见痕嘛!温军官挣回的面子全赔光了,还得老老实实坐在这里受教育;蒋专员因道歉而丢掉的面子全捞回来了,又足足实实过了一把演说瘾,名屈实伸,大获全胜。

南康的将官们也只好当阿Q,乘风转舵了结此事。形式上还是低了头的蒋专员心里窝着火,把那个捅漏子的乡长痛骂了一顿,还打了他一个耳光。不过,乡长也不感委屈,弄得专员都为他受过,反而觉得该挨一下。又让温军官坐了牢,又让他当众受了蒋专员的教训,他心里觉得很惬意,很过瘾,对蒋专员佩服得五体投地。

这些参与此事的军官不但当场丢了面子,回部队后,都受了处分。这才尝到了与“蒋太子”较劲的滋味。

“除暴安良”,这是蒋经国治理赣南的口号之一。所谓“暴”,按照熊式辉的意旨主要是指赣南地方封建势力,如刘甲第之流。蒋经国提出“除暴安良”的口号,原来也有这层意思。由于他拥有“蒋太子”的特殊权力,加之他当时确有一股锐气与闯劲,所以当他接任赣南专员之后,赣南原先肆意对抗政府和践踏百姓的地方黑恶势力,确曾有所收敛。熊式辉的省府政令,基本能在赣南推行了,赣南由化外之地纳回了化内之地。小蒋在赣南任职一年后,便得到熊式辉极大的赞赏。熊式辉的秘书徐晴岚曾说过:“熊主席对蒋专员在赣南还只一年时间,便使赣南恶势力有所敛迹,政令得以推行,深表满意。熊主席在呈领袖(蒋介石)电文中夸蒋经国少年英俊,有胆有识。”

当然,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蒋经国的除暴不可能彻底。赣南各县地方势力的头目,在蒋经国到赣南后,是不敢公开对抗国民党政府了,但是各县地方势力的头面人物,对赣南人民的压榨,则依然如故。赣县的刘甲第、南康的陈士元、上犹的蔡教权、大余的黄财柜等封建势力头子,仍旧拥有大量田地,收租剥削农民,并没有因为蒋经国当了赣南专员而有所减轻。赣南各县大大小小的地主豪绅对贫民放的高利贷等,仍旧是当时江西最多最严重的地区。居住在赣州城里当“寓公”的地主恶霸们,照旧过着骄奢淫逸的糜烂生活。就在蒋经国公署咫尺之间的刘甲第,仍然是赣南的大地主,在赣州城拥有许多地产,并兼营七八家商店,一直安居在红门大院的宅第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