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 (第1/4页)
��硐趾玫悖���槿庖宰使睦�穑�
难啊。大乱之后,民心思定,必须安息下常年征伐的呼啸之声,偃武修文,推行仁政,讲究礼教,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是第一要义,老魏虽然不可能把它写成社论标题,通过电视、报纸、电台等新闻媒体向大众宣播,但他可以在太宗耳边时时灌输这种政略思想。
唐太宗初即位,新班子刚组建,他曾经与班子成员谈到教化问题。李世民不无忧虑地说,今承大乱之后,恐斯民未易化也。他担心队伍不好带。
老魏摇头,NO,NO,NO!不是这样子的。久安之民骄佚,骄佚则难教;经乱之民愁苦,愁苦则易化。譬犹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也。站久了的人就想躺下来,常年卧床的就想站起来,这道理不深奥。听完后,皇上深深折服。
不识趣而且也有点嫉妒心理的封德彝,忙着上来反对,“三代以还,人渐狡讹,故秦任法律,汉杂霸道,盖欲化而不能,岂能之而不欲邪!魏征书生,未识时务,若信其虚论,必败国家。”
老封还算客气,没说魏征是腐儒,只说是书生。但,书生什么意思?表面上是讥笑老魏头巾气太重,拘泥于典籍而不识时务,实质上想通过此论调将老魏同志冉冉升起的威望及时控制住,起码不能让他老是反对着皇上,还屡屡受表扬。这风头出得也太大了。
魏征侃侃以对:“五帝、三王不易民而化,昔黄帝征蚩尤,颛顼诛九黎,汤放桀,武王伐纣,皆能身致太平,岂非承大乱之后邪!若谓古人淳朴,渐至狡猾,则至于今日,当悉化为鬼魅矣,人主安得而治之!”
辩论赛只进行了一个回合,裁判李世民就举起了老魏的右臂,宣布了获胜方,“上卒从征言。”
这场略显仓促的辩论其实有着深远的影响,对老魏来说。自此之后,朝廷对策时,只要他出来发言,那基本上就是拿出了最后结论,就像宣布饭局结束的那个人,具有决断性。
起码,再没有人敢从能力上来故意贬低老魏了。事实上,老封死后若干年,李世民同学还常常拿出他,来反证魏征的眼光前瞻和审视睿智。这也告诉大家一个道理,如果是蜗牛,就不要和蚂蚁比上树的速度,除了精神可嘉,基本纯属给自己制造永久的笑话。
春风风人,夏雨雨人。虽然没有琅琅的读书声,但偌大的朝堂仿佛成了一间教书育人的课堂。好提问、肯钻研的班长李世民,与悔人不倦的优秀园丁老魏,常常即兴展开问答,营造出一派良好的学习氛围。
学生对老师待之以礼,老师对学生奉之以忠,除了欧洲的亚历山大大帝之与亚里士多德,整个世界史中还不曾见过这么好一对老师与学生。
学生问:人主怎么做是明,怎样做是暗?
老师答: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论据还是他用之不竭的历史案例。
学生虚心总结:善。
学生说:人言天子至尊,无所畏惮。朕则不然,上畏皇天之监临,下惮群臣之瞻仰,兢兢业业,犹恐不合天意,未副人望。
老师勉励:此诚致治之要,愿陛下慎终如始。
脚下的地在走,嘴边的谏在流(4)
学生问:我读我表弟散文集《隋炀帝集》,文辞奥博,他也知道歌颂尧舜对反对桀纣,可我那表弟怎么一到行动上就反过来了?
老师教导:人君虽圣哲,犹当虚己以受人,故智者献其谋,勇者竭其力。炀帝恃其俊才,骄矜自用,故口诵尧、舜之言而身为桀、纣之行,曾不自知,以至覆亡也。
学生虚心总结:前事不远,吾属之师也!
就在这一问一答间,魏老师致君尧舜的思想,从李同学巨手下变为力量,源源不断地给复兴中的大唐提供发展和壮大的力量。大唐王朝得以推行仁政,坚持教化,注重轻徭薄赋的利民政策,唐太宗任人唯贤,深得帝王之体,励精图治,崇尚节俭,而且使得社会各项事业都得到前所未有的跨越式发展,都直接和这间课堂有着深切关系。
短短四年时间,中原的农民,发现自己家里的粮食要盛不下了,草原的牧民,发现自己的羊群数量多得有点累人,长安人才交流市场上翻译人才猛然走红,因为庞大的国外移民队伍潮水般涌来(仅突厥在此年就有10万户落户长安),碧眼卷发的外国移民都在为谁先获得一张大唐绿卡而暗怀忌妒。
大唐物价部门和最高法院,为此分别做了翔实的数字性对比报告,后来都被记录在《资治通鉴》里。如下:
“元年,关中饥,米斗直绢一匹;二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