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部分 (第2/4页)

甚多。如果我北上宁、沪,将手中无兵可用,号令不出府门,最终无所作为。所以我应该先到广州,以广东为根据地,整训军队,然后举兵北伐。但我拒绝了他们的挽留,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孙中山旋即自问自答道:“因为我认为目前最紧迫的问题,是革命虽然风起云涌,各省纷纷宣布独立,却没有一个全国性的革命政府统一领导革命,各省军政府各行其是各自为政,很容易被清廷各个击破,使得革命功亏一篑!所以我拒绝了他们的挽留,北上京沪,而此行的最主要目的也就是组建中华民国临时中央政府。当然,北伐荡平清廷余孽、解救经世大学也很重要,但组建临时中央政府更加重要,刻不容缓!因为只有建立国内拥戴、国际认可的中央政府,我们才能统一号令,集中财权,有资格与洋人谈判,避免外国干涉革命。”

一听说孙中山要组建中华民国临时中央政府,在座众人顿时激动起来:虽然大家已经在地方上捞足了实利,但只要没有得到中央政府的认可,那都属于非法武装。再者,各位都是同盟会的大佬、各地军政府的都督,怎么也要在中央弄个总长、次长之类的官职过过瘾吧?

就在众人互相恭维吹嘘之际,胡汉民大声说道:“依我看,其他的都可以商榷,但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一职却非孑民兄莫属!”(未完待续。。)

二七五、雄鸡一唱天下白(八)

蔡元培是清光绪十八年(1892)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是体制内前途远大的有为青年。(看小说就到叶子·悠~悠。。)后受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影响,转而投身革命,组建光复会,成为驱除鞑虏的排头兵。1905年同盟会成立,光复会并入其中,他又担任同盟会上海分会负责人。无论从家庭出身,还是革命经历,蔡元培都可以说是同盟会里响当当的人物。论资排辈,蔡元培绝对有资格进入内阁,担任排名靠前的某部总长。

但内阁就那么十几个位子,你占一个,对别人来说就少一个;你占了前面的位置,别人就只能往后排。既然蔡元培必须要进内阁,大家自然希望他能往后排排,让出前边的空位。而且蔡元培这些年兴办教育也确实声名显著,担任教育总长名至实归。当下大家齐声赞道:“展堂兄说的没错,教育总长一职非孑民兄莫属!”

蔡元培却道:“诸位抬爱了,蔡某实在愧不敢当!依在下看,当今中国最合适担任教育总长只有孙百熙,蔡某不才,愿意主动请缨,在教育部帮忙做些拾遗补缺的活儿。”

众人这才想起西边还有一位大佬需要安抚,就凭他在奕劻、袁世凯两届内阁担任学务大臣,师徒手中掌有四川、陕西、山西三省之地,新成立的中央政府中就肯定少不了他,而且位置不能太低。这种在中央享有大名、在地方占有实利的人物,大家谁都不愿意得罪:因为他们在政府决策中往往占有很重要的话语权,他们或许不能帮你办成什么事,却可以轻而易举地让你办不成什么事。所以一时间都有些失声。

孙中山自然记得他派冯自由与孙元起达成的协议,此时笑道:“孙百熙担任教育总长自然是极好的,不过孑民兄也是众望所归。好在孙百熙目前还担任四川总督,一时半会儿脱不开身,所以他可以挂着教育总长的头衔,在四川处理地方政务;孑民兄担任教育次长。在中央政府全权处理教育部的相关事宜。如此一来,就可以两全其美了。”

“总长取名,次长取实?逸仙兄的这个方法好!”众人又齐声赞颂,旋即趁热打铁问道:“对于其余各部。逸仙兄又有何高见?”

孙中山却顾左右而言他:“刚才教育总长、次长之说,不过是孙某私下建议而已。如今中华民国临时中央政府尚未成立,孙某不过是一介普通公民,怎么敢胡言乱语,将各部官职私相授受?”

陈其美道:“孙先生自青年起矢志推翻满清,数举大义;在海外奔波劳苦一十六年,备尝艰辛。如此劳苦功高。被推举为大总统乃是水到渠成、名至实归。现在拟定各部总长、次长人选不过是未雨绸缪,怎么能说是私相授受呢?”

孙中山摇了摇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临时中央政府虽是过渡性机构,但作为未来政府的雏形,关系匪浅,不可马虎从事。孙某个人愚见,组建临时中央政府的第一步是以筹委会名义致电各省,请各省尽快派代表到上海商讨筹组临时中央政府事宜。考虑到时间紧迫。有些省份非常偏远,一时难以赶来,只要两省以上代表到会即可开始讨论提案。最后讨论结果交全体代表通票通过即可。”

浙江都督府代表姚桐豫立即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