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部分 (第1/4页)

惜春虽和她不亲,但听了这句话,也不由得“扑哧”一声笑了。

谁知道看来专心致志的黛玉这时也罢了手,抬起头,撂来脸说,“看看这是说的什么话呢!感情是看着我听不见哪?”

宝钗却只是笑道,“可回过神来了!画绣之法,多仿名作。颦儿看来是要绣莲花了,不知是想绣那副画儿呢?”

黛玉还是风清的时候,便十分擅长刺绣,对多种绣法都有研究。后来成了黛玉,黛玉这个身体,原本擅长的,却是苏绣和京绣。她这才颇为惊异的发现,在那位东安郡王的蝴蝶效应下,历史发生了多少大大小小的变化。

原本盛于明朝“顾绣”的画绣之法,在卫朝才建立的时候,就已经成形了,只是,成为了“阮绣”,本朝的“慧纹”,便是典型的“阮绣”名作。也正是那位慧娘的母亲,创造了“阮绣”,由慧娘发扬光大的。后来阮氏败落,技法外传,甚至影响了苏绣等名绣法的最终定型——这个过程和“顾绣”的传播,也是惊人的一致。

现在苏绣等绣法已经和后世她所知道的,几乎并无二致。因为已经有船队来往于欧洲的缘故,某些织法绣样甚至已经开始融入了巴洛克、洛可可风格。

但顾绣倒是还保持原样,这便是因为这种独特的“画绣”工艺,十分的精致繁琐,专绣书画作品,以针代笔,以线代墨,勾画晕染,甚至很多时候,还要半绘半绣。

也因此,宝钗才有此一问。

但黛玉这时,却并非是在绣某幅名画。对她来说,虽然画画她并不擅长,赏画却是擅长的。将画勾勒于心中,便可以绣出顾绣来了。这就是活得时间长久的好处。

如果非要说的话,她勾勒莲花图案,参考的却是她原本所处的时空中,明末画家陈洪绶的莲花画法。只是这个答案,却是不好说的,只能说出眼前的事实而已……

“倒也没有仿什么名作。昨天我才看了一天的莲花呢。我们那一池子的莲花,可不就是天然的名作了?若能给二姐姐带去,也是一个念想。”

宝钗听了,便是一惊,心里就有些狐疑。

惜春却不知道这种绣法的难度,拍手笑道,“这样说来,二姐姐岂不是以后在外面看着这个,就能想起这个园子来了?这个却是极好的。我也不去绣什么花儿了,正经去画几幅园子里的画儿,也充做嫁妆,让她带了去吧!”

黛玉点头笑道,“这是好的。不过若是为了拿来免除‘劳役’,便不好了。”

她很乐意的看见,在园子里面住久了的惜春在一定程度上逐渐重新恢复了这个年纪的女孩应有的童真童趣,故此如此打趣的说道。果然,听了她前后意思相反的两句话,惜春的双颊便有些鼓起来了。

宝钗虽然为黛玉的绣艺纳罕——这样的年纪,再有天资,似乎也不该能够直接进行画绣的,却也想不到缘由。见惜春这样,便笑着转了话题,“林妹妹这斗方莲花,保不定能值半幅嫁妆呢,她却是有福了。”一边又把惜春推了回去,边推边笑着说,“话虽如此,数量也是不可少的。四丫头别想撇开我们,一人逃走。”

在这样的环境下,惜春似乎也放下了和宝钗的隔阂,看来无奈,却并不推拒的走到了自己的位置上,重新拿起了自己的活计来。

而这么一闹,姐妹们坐在一起,却又更像一场欢乐的聚会了。而在丫鬟们的房中,因为人多的缘故,还比他们这里又还要热闹得多……

似乎,迎春的嫁妆,再也不能称之为难题了一般。

可是……

在贾母那里吃了晚饭回到园中,快要到掌灯时分了。黛玉绣了一天的花儿,正要放松,加上心情也好,便站在廊下,逗那只因为傻吃而似乎胖了一圈儿,被黛玉吩咐,从笼子里面移到了架子上的鹦鹉。

不过才站了一会儿,便见的宝玉推开尚未关闭的院门,走了进来,连身上出门的装束都不曾换,脸色更是阴沉……

黛玉的笑容立刻就收敛了。她马上就知道了,事情没这么简单。否则,宝玉决不会给她脸色看。

第四十八章

宝玉走进潇湘馆来。虽此时是夏天,他也穿着一身白衣——圆领长褶通身样式,连腰带也是红色亮色——走在竹荫下,凉爽的青石子路上,偏偏脸上却是一片乌云欲雨的模样。

黛玉看了便知道不好,但也没等他说话,自己就笑道,“今天出去被舅舅抓着,骂了一番不曾?”

宝玉见她这样说,脸色略略放缓了些,勉强笑道,“并不曾。只是……”院中有好几个丫鬟婆子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