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 (第1/4页)
樱�咏�铡�不占�岢龇ⅲ�氖�诵∈敝�谝丫�系矫嘌舨斡刖仍郑辉��诮衲甏禾旄细昂�显智��渭涌够鞅�┰趾Φ氖���粕脚┟褡橹�摹ò�闹驹感》侄印ǎ�哺细翱拐鸬谝幌摺T谑茉值厍��浅鱿至舜笈�镜赜胪獾氐闹驹刚摺P矶嗥绞币谰莶煌�巳ば纬傻耐�缟缛海�布�嵛��碌闹驹刚咄哦樱�斡氲礁鞯氐木仍中卸�!侗本┣嗄瓯ā肺�朔⒈砹俗�诺钠缆郏骸度�褡芏�奔�ぶ泄��裆缁岬某沙ぁ罚�2008年5月21日),对救灾中所表现出的自觉的公民意识、有序有效的公民行动,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很多志愿者也感到救灾是最好的公民教育的课堂。而这一次救灾,民间组织所显示的力量,是一个重要的启示:〃敬畏、尊重生命〃的观念,应该包含〃尊重和保障人的公民权利〃的内容,我们所要建立的是这样的公民社会。在这里,〃公民意识落实为公民的普遍自觉,公民的权利得到法律的保障〃,〃每一个公民都有充分的自由和有效的途径,主动参与社会活动和社会管理〃。希望这次救灾能够成为构建公民社会的新的开端:我们已经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欢◇迎访◇问◇BOOK。◇
第11节:四川汶川大地震中的思考(4)
第五,这也是《北京青年报》的一篇文章:《灾难告诉我们,人与人是这样相互依存的》(作者:广西市民范大中,2008年5月17日)。在这次救灾中,许多受难者都谈到,是〃一定会有人来救我〃的信念支撑自己战胜了死亡。文章的作者却问道:这样的〃别人会来救我〃的信念的〃理由〃是什么?于是就有了这样的分析:理由就在相信〃你的生命与别人是有关的〃,〃灾难是平等的,不到它发生的那一刻,谁都不清楚谁是拯救者,谁是被拯救者。所以我们必须彼此守望、互为依存,这是个约定。你必须信守约定,以良知发誓让每一个遇难者得到救助,然后,当你某天遇到艰险时,才有理由在黑暗与恐惧中坚信别人一定会来救你〃。作者说,〃人与人之间就是这样相互依存的。一个家庭、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甚至是整个人类,都是以这种默认的契约依存的〃,这就是说,我们所说的〃敬畏、关爱生命〃的观念,它还包含着一个〃生命相互依存〃的〃约定〃。作者说:〃或许,只有在汶川大地震这样的灾难面前,我们才有机会看清人与人之间最本质的相互关系。那就是,我们生活在同一个群体之中、同一片天空之下,每一个人都同时是别人生命的一部分,你的伤就是别人的痛。在这个群体之中,任何一条生命的逝去,都会让所有活着的人悲痛,感到生命的减损。〃……这大概是所有的人在这次救灾中的共同感受,由此形成了〃生命共同体〃的概念,其背后是一个普世价值观念:〃每一个人的不幸都与我们有关,每一个地方的不公正都是对我们的羞辱,每次对别人苦难的冷漠都是我们为命运自挖的墓地。〃
我要补充的是,这样的普世价值观念,也同时存在于中国的传统观念之中。正如一位作者所引述,孟子早就说过:〃稷思天下有饥者,犹己饥之也;禹思天下有溺者,犹己溺之。〃这就是古语中所说的〃人溺己溺,人饥己饥〃。张载也说:〃凡天下之疲癃残疾、茕独孤寡者,皆吾兄弟之颠连无告者也,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讲的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大仁即大勇〃(胡晓明:《大地是病,大地是药》,2008年5月20日《文汇报》)。这同时也是中国现代文化的传统。这也是我多次谈到的,鲁迅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还感到〃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他说,一个真正的诗人是能够感受到天堂的欢乐和地狱的痛苦的。因此,鲁迅的生命有一个大境界,包含一种博爱精神,一种佛教所说的大慈悲情怀,既是独立的,又自由出入于物我之间、人我之间。这是一种大境界中的自由状态。
过去我在课堂里讲这些,同学们听起来总觉得有些隔膜,好像很难和自己联系起来;而现在,经历了这次大救灾,同学们大概就能领悟了。前不久,我和清华大学的同学有一次对话。大家都觉得,这些天,自己的精神境界仿佛经历了一次蜕变。在此之前,眼睛里只有周围的那个小世界,考虑的只是个人的发展、前途,所感觉的范围非常狭窄,不免〃咀嚼着身边的小小悲欢,而且就看这小悲欢为全世界〃(鲁迅语)。就像大家自嘲中所说,沉湎于〃小资情调〃之中,自怜而自恋。这回地震,就一下子震出了一个〃大世界〃,突然感受到自己的生命原来是和别人的生命息息相关的,有无数的和自己一样年青的生命需要自己去救助,自己的生命也只有在和更广大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